纵横网讯 美国资本市场曾与中国密不可分,尽管地缘政治紧张,美国华尔街仍对中国企业上市保持开放态度,但这样的共荣局面,如今却因两大经济体日益加深的不信任而逐步瓦解。
根据Wind资讯,自2019年以来,已有超过80家中资企业从美国交易所下市,目前仍挂牌的约275家中国企业,市值占纽约证交所与那斯达克总市值不到2%。
虽然2024年中国企业赴美IPO家数创下近年新高,但大多是规模很小、投机性较强的股票,比起过去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动辄数十亿美元市值的“红筹股”不可同日而语。
这些新股平均募资不到700万美元,有些企业甚至难以维持最低300名股东的基本门槛,这对投资人而言是个危险警讯,甚至可能就是一场骗局。
Zeekr后无来者
值得注意的是,纽交所自2024年5月吉利汽车旗下的Zeekr挂牌后,便再未迎来中国的新上市公司。
时间回到2012年,JL Warren Capital创办人李君蘅(Junheng L)成立研究机构,当时“中国”是全球最热门的投资主题,出生于中国的她出版了《华尔街虎女》一书,专攻解析中国产业与财务结构,为此打响名号。
时至今日,连她也不讳言“中概股退场只是迟早的问题。”相较之下,加密货币与人工智能,才是更让人兴奋的投资亮点。
赴美上市曾是中国企业成功的象征,纽交所与那斯达克为争取热门中资IPO竞相拉拢。
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纽交所外悬挂中国国旗,创办人马云一夜成名,这场将近250亿美元的IPO是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上市交易,在那之前,已有百度、京东、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东航等一线企业在美上市。
如今,阿里巴巴成为特例,该公司市值占美股中概股总市值30%,其他知名中国企业多已退市或另谋出路。
美方表明“不欢迎”
面对美中金融脱钩,华尔街态度转趋低调,纽交所删除过去高调赞扬阿里上市的官网内容,拒绝对中概股发表评论,那斯达克也未回应相关提问。
美国政界一直批评华尔街与中国的紧密关系,但华盛顿当局很少像现在这样,态度坚决地迫使美国资金撤出中概股。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美国优先投资政策”中将矛头对准了中国公司的融资活动,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穆伦纳(John Moolenaar)更向美国证管会(SEC)施压,要求清查“与中共挂钩”的上市公司,理由包括涉及美国制裁、存在不透明的党控机制、协助中国军事用途,甚至涉嫌强迫劳动。
美国23个州的财政官员也联合致函SEC,主张应强制中概股下市,部份州政府已启动法案,要求公务员退休基金撤出中国投资,联邦层级政策同样朝此方向倾斜。
港股成替代战场
尽管美方围堵中概股,但香港反而成为中资企业海外上市首选。今年5月,宁德时代在香港完成46亿美元IPO,获得了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华尔街巨擘的支持。
三藩市创投组织Future Union负责人金恩(Andrew King)认为,美国投行帮助中国公司在其他地方上市,那么将中国公司排除在美国资本市场之外效果也不大,“这相当于用美国的钱,建设香港等地的资本市场。”
除了监管与地缘政治风险,中概股本身也屡爆丑闻。身为星巴克竞争对手的瑞幸咖啡(Luckin)2020年因为财务造假被勒令退市,市值一度蒸发殆尽,当时距离这家公司通过IPO筹资6.51亿美元才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凸显美国监管机构难以有效审查中国企业账目。
2022年,美中达成一项协议,美国监察机构得以检视中概股审计报告,随后两家中国航空公司以及短暂坐上全球市值最高公司宝座的中国石油陆续从纽交所退市。
如今,规模达到标普500指数纳入门槛的中国股票只有10家左右。
VIE模式疑是骗局
中概股大量赴美挂牌,关键在于2000年为了新浪网上市首创的“可变利益实体”(VIE)架构,借此绕过中国法规,允许外资间接投资网路、科技等受限的领域,此后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以及几乎所有在美上市的中国大公司都采用了这套模式。
然而,VIE本质上仅是透过合约安排让外资分享公司盈利,并不等同实质股权,美国国会近年频频点名该结构“缺乏投资人基本权利”,质疑VIE形同“空壳公司骗局”。
即便如此,全面封杀中概股难度仍高。纽约一家跨国投行主管直言,类似威胁过去不止一次,但最终多未落实。
双重上市预留后路
不过,面对美中脱钩风险,他们已经开始要求企业客户评估,“万一最坏情况发生,如何降低冲击”。
事实上,阿里巴巴早在2022年就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及纽约证券交易所两地双重主要上市,为潜在风险预留后路,这似乎也预示著,中资企业撤离华尔街,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