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岗水库有很多野泳爱好者,有的甚至带狗下水游泳。”近日,有市民反映,尖岗水库作为郑州市重要的饮用水备用水源地,严禁从事野钓、游泳等可能造成污染的活动,如今竟然成了游泳爱好者的“天然浴场”。
记者现场探访发现,库区岸边及水域内有多名野泳者,部分市民带着孩子在水中嬉戏,还有人牵着宠物狗进入水中。水库周边虽安装了围栏并张贴“禁止游泳”“水源保护”等警示标语,但部分围栏存在明显破损、缺口,人员可轻易穿越进入库区。整个走访过程中,未发现相关部门巡逻人员。
尖岗水库成为野泳聚集地 来源:大河报
郑州市生态环境局一名工作人员称,该局职责聚焦企业排污等环境污染问题,对个人野泳行为无执法权,但该局另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近期已收到相关情况的反映,并已采取相应措施,包括增强现场巡逻执法力量,以及通过微信、官方网站等平台加强宣传。该工作人员指出,现有执法力量有限,短期内难以实现全面覆盖监管,欢迎市民举报违规行为。(据7月22日大河报)
水库附近就有警示标语 来源:大河报
水源地安全关乎千家万户的健康,是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保障。尖岗水库不仅承担着防洪重任,更是城市用水的“生命线”,却成了野泳者嬉戏,宠物狗撒欢的“乐园”。带孩子游泳的市民表示,“这里比游泳馆舒服”,却忘了脚下可能暗流湍急。牵狗下水的人只顾自己开心,却不顾宠物下水对水源的污染。要知道,人身上的汗液、护肤品,宠物的排泄物,都会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最终流进千家万户的水龙头。
这么多人为了一时的欢乐,长期破坏公共饮水安全,也将自己置于溺水风险之中,暴露出的不仅是规则意识的缺失,更是监管链条的断裂。警示标语被无视,阻挡的围栏可以轻易损毁,巡逻人员难觅踪影。这样松垮的监管现状,水源地安全怎能不岌岌可危。
对饮用水源保护不应该存在执法真空。郑州这片水库似乎成了“法外之地”,水利部门称“只有劝阻权”,生态环境局表示“只管企业排污,管不了个人行为”,公安部门又未能常态介入。即便有时有巡逻船,船只一离开,野泳者就像潮水般涌回来,这种“九龙治水”的困局,直接导致联合执法行动后,乱象就迅速反弹。
有人说,提升市民素质是关键,但文明素质不光是呼吁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如果破坏规则,肆意妄为的行为没人管,侥幸心理自然会滋生和蔓延。我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禁止游泳,违者可处500元以下罚款,湖南、浙江等地早已开出罚单的先例证明,执法并非无法可依,关键是要有关部门真正担起责任。当务之急是厘清执法主体,建立常态化联防机制,让法律条文长出牙齿。
饮用水源地不是私人泳池,防洪水库更不是避暑胜地。要守住这池清水,首先要补上监管的“漏洞”,明确到底谁是执法主体,同时必须形成监管合力,将严防死守落到实处。破损的围栏要修复加固,不能再那么轻易被破坏,巡逻的力度要加强,尤其在重点时段要重点防范。
要加大对违规野泳行为的执法力度,对违规下水、破坏防护设施、污染饮用水资源的行为违法必究,通过电子监控、智能预警等技术手段弥补人力不足,让违规者无处可藏。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加强水源保护和安全教育宣传,提高市民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
守护水源地的安全,就是守护每个城市居民的健康,面对屡禁不止的野泳乱象,管理部门必须打破“各管各事”的思维,市民也要跳出“法不责众”的误区。只有将监管之网织得更密,法治之剑悬得更高,文明之水才能永远干净清澈。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