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广东惠州市商务局发布《惠州市商务局关于追回错发汽车置换更新补贴资金的公告》。公告称,因审核疏漏,向28名旧车登记类型为货车的申请人错发了补贴资金。据统计,错发补贴金额为30万元。错发人员须在8月25日前,将错发的补贴资金原路等额返还至原发放账户。未按期退回者,惠州市商务局将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通过法律程序追缴,并纳入个人信用记录。
一纸追回错发补贴的公告,本意是纠正工作疏漏、挽回财政损失,可那句“逾期将纳入个人信用记录”的警告,却像一根刺扎在公众心头。很多网友都反问道:政府工作人员犯错,凭什么要老百姓拿信用埋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工作中出现审核疏漏,及时纠错本无可厚非。毕竟,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连着纳税人的血汗,追回错发款项既是维护政策公平的职责所在,也是对公共资金应有的责任担当。但纠错的姿态,不该是冷冰冰的“命令式”,否则就会让本应“纠错止损”的善意,蒙上了“甩锅推责”的阴影。
错发补贴的根源在于审核疏漏,责任主体是政府部门而非普通群众。这28名申请人当初提交材料时,未必存心钻空子,可能是对政策理解有偏差,或是审核环节未能把关。如今,因为政府部门的工作失误,让他们“空欢喜一场”,还要花费时间精力退款,本来就挺闹心的。
此时公告若先致歉、再说明对失职人员的追责,最后提出退款要求,既合情合理,也能体现政府“知错能改”的诚意。但直接就挥舞“征信大棒”,用“法律追缴+信用惩戒”的强硬措辞,难免让人觉得“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种“高姿态”的纠错方式,不仅容易激化矛盾,更可能损害政府“人民至上”的公信力。
此外,公告从发布到截止仅有19天,如何确保所有错发对象及时知晓?他们或许是货车司机,常年奔波在路上;或许是不太关注政务信息的普通人,万一错过公告,就要平白背负信用污点?若因信息接收延误导致百姓被动“失信”,那就成了二次伤害。
相关部门与其急着划定“逾期红线”,不如多做些“笨功夫”:比如根据登记信息逐一打电话提醒,联系社区人员点对点通知,通过媒体发布寻人信息。这些“接地气”的举措,远比一纸冷冰冰的公告更能体现责任担当。
从法律层面看,返还错发补贴是公民义务,也考验着个人诚信;但从治理层面看,追回资金的方式更考验政府智慧。政府与群众的关系,不应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而应是“服务者”与“合伙人”的共生。错发补贴是工作失误,纠错的过程恰是修复信任的契机,用更亲和的姿态沟通,用更周全的举措保障权益,才能让群众感受到“犯错的是人,但负责的是政府”。
唯有把“群众利益无小事”落到实处,在每一份公告、每一次沟通、每一次决策中传递温度,才能让政府公信力在“知错能改”中愈发坚实。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