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文旅行业,有人挣扎求生,有人坚守阵地,也有人蓄势入场。然而,究竟要经历多少文旅大盘项目的挫折、走过多少弯路,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
近期,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现身新疆克拉玛依市,考察当地招商引资与文旅发展工作,探讨潜在合作机会。王健林高度评价了克拉玛依的独库公路、魔鬼城、独山子大峡谷等景点,称这些资源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独特性。
观察者网就“王健林克拉玛依之行的战略意义”“布局克拉玛依文旅是否成为万达的新机遇”及“万达文旅未来转型方向”等问题联系大连万达集团及万达文化产业集团相关人士。截至发文时,未获回应。
另据企查查APP显示,近日,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集团)新增两起股权冻结信息,冻结股权数额总计超过94亿元,冻结期限为三年,至2028年8月31日止,执行法院均为北京金融法院。
自万达集团陷入资金紧张危机以来,王健林较少公开露面。此次克拉玛依之行,引发了外界对万达文旅战略动向的广泛猜测。
应对“后地产时代”的战略迷茫?
根据克拉玛依市融媒体中心的报道,8月20日晚,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会见了大连万达集团代表团。
报道称,王健林还对克拉玛依的历史贡献和城市发展给予积极评价,称克拉玛依是“新疆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并表示万达集团希望与克拉玛依加强合作,带动更多优质品牌入驻,推动城市消费升级。同时,万达集团还有意凭借其丰富的项目运营经验,参与乌尔禾文旅项目的提质升级,力争将其打造成为文旅高质量开发的示范项目。
此前,因万达集团资金链承压,王健林及万达集团一直保持低调。观察者网从万达集团旗下某公司一位不便具名的工作人员处获悉,集团现在已经很少对外发声。
中国景区职业经理人联盟副会长张功赞向观察者网分析称,王健林此次克拉玛依之行并非单纯的项目考察,而是折射出万达文旅战略的三大核心方向:
一是瞄准西部旅游这一“蓝海市场”。新疆作为国内少数尚未充分开发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一定差距,而这种“发展时差”正蕴藏巨大潜力。无论是自然景观开发,还是文旅消费场景构建,西部都存在显著的增量空间。万达集团布局新疆,本质上是对“西部大开发”政策红利与旅游市场机遇的精准捕捉。
二是应对“后地产时代”的战略迷茫。随着房地产进入深度调整期,万达集团面临“战略方向模糊”与“成功路径依赖”的双重挑战。以往依赖商业地产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新的支柱产业尚未成形。此次聚焦克拉玛依、布局新疆文旅,是万达集团试图减轻对地产业务依赖、寻找业务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三是紧抓“西部大开发”持续推进中的文旅机遇。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区旅游市场正迅速增长。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对文旅项目给予土地、税收等多方面支持;消费端,国内游客愈加青睐“小众、深度”游,西部的自然与文化资源高度契合这一趋势。若万达能把握这一机遇,推动文旅项目与本地资源深度融合,有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弃重从轻”的转型之路挑战仍在
从2009年启动长白山项目算起,万达文旅已走过近十六年,但这段历程并不平坦。文旅业务甚至成为万达集团资金危机中最先被剥离的板块——2017年,万达商业将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出售给融创,并将77家酒店转让给富力。
2018年10月,融创进一步收购原万达文旅集团和13个文旅项目的设计管理团队,这意味着万达集团的核心文旅资产已基本清仓。
但2018年起,从兰州到延安,从潮州到沈阳……王健林重新带领万达展开新一轮的文旅业务布局。
2022年底,万达集团表示,其在文旅产业方面的新方向是“弃重从轻”,即从重资产模式转向轻资产运营——不投入大规模资金,依靠品牌IP、企业管理运营能力来提升景区、目的地影响力。
2023年以来,王健林亲自带队在全国多地考察文旅项目。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万达集团不再是重启一片新区,而是与超级景区IP紧密绑定。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4月12日,张家界旅游集团宣布与万达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就大庸古城项目展开合作。
当时,一位万达文化集团的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去年(2022年)是万达文旅轻资产模式探索元年。今年(2023年)一系列项目陆续启动推进中,真正见成效是在明年(2024年)。
2023年8月3日,万达集团官方公告,原万达文化集团更名为万达文旅集团。
然而万达的这场转型并不顺利,近年来与多个地方政府或企业签订的文旅合作项目未见实质性推进。
例如,2023年6月,大同市政府与万达签署全面战略协议,涵盖大同古城文旅项目、商业综合体等重大项目,但在后续官方关于推进大同古城建设进展的通报中,未再提及万达文旅的参与。同年8月,万达与伊春市政府及相关企业签署文旅产业合作协议,但2024年伊春市的政府官网中,也没有了万达文旅的合作进展信息。
除了相关合作项目陷入停滞状态外,北京万达文旅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仅3个月后,2024年8月,万达集团新增一则股权冻结信息,该新成立公司被冻结股权数额1亿元,期限至2027年7月29日。
张功赞指出,万达集团所提出的“轻资产服务平台”模式,在当下市场环境中竞争力仍存疑,且难以真正实现稳定的收益。
一方面,行业实践表明,轻资产模式成功案例寥寥。该模式本质是文旅咨询服务的延伸,其核心逻辑是依靠输出品牌、管理和运营换取服务费。但在景区类项目中,轻资产方通常难以深度掌控景观资源、客流与定价权,且高度依赖合作方的执行能力,易出现权责错配、收益不稳等问题。
另一方面,市场趋势显示,头部企业正在重返“重资产整合”。近年,同程收购呀诺达、中旅国际收购松花湖等案例说明,大型集团正放弃纯轻资产模式,转而收购实体项目。这种“用脚投票”反映出轻资产模式面临的控制力弱、收益不确定性等挑战。
“亟需真正懂文旅运营的核心二号人物”
企查查APP显示,万达集团本次被冻结的股权涉及网络金融和小贷两大核心板块。其中,上海万达网络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约85.62亿元股权被冻结,上海万达小额贷款有限公司8.4亿元股权也被冻结。
这是近期万达集团出现的第二起大额股权冻结。8月27日,旗下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79亿元股权被冻结,期限同样三年,执行法院同为北京金融法院。
截至9月8日,万达集团共有10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为49.29亿元;25条历史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金额89.61亿元;37条股权冻结信息覆盖金融、地产、文化等核心业务;另涉及29条立案信息,涵盖多地法院。
有网友评论称:“万达这波股权冻结,债务窟窿暴露了。去年(2024年)负债率超80%,多笔债务到期,融资难上加难”“万达这波冻结,债务包袱太重了,前些年海外并购太猛,资金回流不畅,法律风险就爆了”。
为何在债务压顶的背景下,万达集团仍加速布局文旅?张功赞认为这其中存在多重战略考量。
一方面,文旅产业自带公众关注与流量效应,有助于企业吸引市场关注、重塑品牌形象。其中,新东方通过文旅业务实现“翻身”的案例,为行业提供了参照,对目前业务选项有限的万达集团来说,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万达集团多年在文旅领域积累的“失败经验”,反而成为其转型过程中的独特资产。在复盘反思、调整战略后,借鉴新东方路径重启文旅,既是对现有资源的再利用,也是债务压力下“少数可行的选项”之一。但文旅业务能否真正帮助万达集团实现突围,仍取决于其后续战略落地能否摆脱原有路径依赖。
此外,当前的文旅行业已进入“3.0阶段”,AI技术与IP打造成为竞争核心,但万达集团在这一变革中明显准备不足。
从其现有资产看,万达文旅核心项目是贵州丹寨小镇与延安红街,前者侧重扶贫,后者主打红色旅游,均未深入融合“AI驱动”或“IP创新”的逻辑。从能力储备看,万达集团的传统优势集中于商业地产的“开发与招商”,而非文旅产业所需的“内容创作、IP运营与技术应用”,在纯粹旅游领域的资源与人才积累不足,使其难以把握“文旅3.0”的新趋势。
“万达文旅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文旅运营能力储备不足’与‘商业地产路径依赖’的矛盾。”张功赞表示,万达文旅的未来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王健林能否彻底摆脱“老路径、老方法、老团队”,二是能否尽快确立真正的“核心二把手”。
他建议,万达文旅业务应摆脱对商业地产的路径依赖,建立以文旅运营为核心的新战略,推动团队年轻化与专业化,积极引入具备文旅实战经验的核心人才。同时,万达集团亟需一位真正懂文旅运营、能落实战略的核心二号人物,组建专业执行团队,将战略落地转化为实际的经营成果。
“若能实现这两点突破,万达集团有望借助西部旅游大开发机遇成功实现转型;反之,若继续受制于路径依赖和人才断层,即便布局文旅业务,也难以真正走出债务与战略困境。”张功赞总结道。
来源 | 观察者网独家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