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厌女成为潮流:“男性圈”为何走红?


来源:纵横网 浏览量(2404) 2025-07-08 18:12:33

当厌女成为潮流:“男性圈”为何走红?_https://www.izongheng.net_快讯_第1张

【纵横网-izongheng.net】厌女情绪已不再是一种边缘现象,而正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蔓延。一些所谓的“男性圈”(Manosphere)网红,通常是年轻、受过良好教育的男性,将自己塑造成女权主义的“受害者”,并呼吁“夺回”男性应有的权力。

许多年轻的社交媒体用户往往在不经意间接触到这类内容,并逐渐沉迷其中。这是一个充满愤怒、挫败感和有害意识形态的虚拟空间。

什么是“男性圈”?

“男性圈”是反女权主义叙事的集合体,借助社交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其内容从操控性的约会技巧,到削弱女性社会地位的政治诉求,甚至赤裸裸的厌女言论,形式多样,但核心都是从根本上否定两性平等。

许多相关视频制作精良,看似理性。“这些视频通常是一位男性拿着麦克风,在播客中大谈女性不应拥有过多性伴侣——换句话说,就是不应与多个男性发生性关系。他们自称基于自然和传统的价值观,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压迫,”作家兼制片人塔拉-路易丝·维特沃(Tara-Louise Wittwer)表示。她多年来一直关注这一议题。

“按照这种传统观念,女性应被男性选择——这是强势男性理想中的场景之一,”维特沃指出。“但现实并非如此:女性可以自主选择伴侣,也可以选择单身,甚至与其他女性建立关系,或者在30岁时与三只猫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这让某些男性感到愤怒,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正在失去对女性的控制。”

只需花几个小时浏览“男性圈”网红的内容,就会发现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惊人一致:现代社会对男性不公,男性因此处于弱势地位。这些平台充斥着对传统社会结构和性别刻板角色的怀念与推崇。

“基督教网红”的推波助澜

另一类被称为“基督教网红”(Christfluencer)的人群,也以宗教之名宣扬限制女性权利的观点。

“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方式。他们的逻辑是:压迫女性不是我们的错,因为上帝或耶稣这么说,或者女性天生就低于男性,所以只能有少数男性伴侣,只能这样生活,”维特沃解释道。

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开始接受这种观点。“给他做个三明治”(Make him a sandwich)成为网络上某些女性表达对男性至上主义和性别“自然秩序”认同的关键词。

“这些女性常常强调,选择过这种依赖型生活是她们自己的意愿,这本身无可厚非。如果一位女性说:‘我想做传统的家庭主妇,在家带孩子让我感到满足’,那当然没问题。女权主义者长期争取的,正是这种选择的自由,”维特沃说。但她指出,问题在于,当女性的空间被限制在家庭内部时,她们就会逐渐从公共生活中消失,无法参与政治决策和社会进程。

许多认同“男性圈”观点的女性也开设账号,推广她们的生活方式,并宣称这是唯一正确的方式。“凡是不这么做的女性,都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被告知需要接受治疗。女权主义再次被描绘成一种病态,”维特沃说。

 “在德国,你们什么都有了”

维特沃本人也活跃于社交媒体,定期发布德语视频,主题围绕女性之间的平等与团结。她以简洁、犀利且不乏幽默的风格,批判性地分析父权结构以及网红如何在网络上传播厌女内容。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她的观点。有人评论称:“在德国,你们什么都有了”,以此质疑德国女性是否还需要争取更多权利。对此,维特沃指出,根据统计数据,在德国,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名女性死于现任或前任伴侣的暴力。

她的批评者不仅来自男性群体,也来自部分女权主义者。

“对某些人来说,我不够激进。例如,我不支持‘4B运动’(起源于韩国的女权运动,主张女性不婚、不育、不恋爱、不与男性发生性关系)。……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结婚,而在于女性是否拥有选择的权利和自主决定的能力。女性和男性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的价值是平等的。”

社交媒体助长厌女浪潮

厌女运动的日益盛行,构成了严重的社会风险。TikTok、YouTube等平台为其提供了理想的传播土壤。一些网红将有毒的男性气质包装成“生活指南”,将仇恨伪装成“真理”。年轻男性尤其容易受到这些内容的影响。

社交媒体正在塑造一股新的厌女叙事浪潮,这不仅加剧了性别对立,也可能为未来社会埋下深层次的矛盾隐患。







THE END

版权声明:未经纵横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文章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撤下相关作品。
风险提示:纵横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