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符合逻辑的结果
甘肃天水培心幼儿园血铅异常事件,通报结果让人目瞪口呆:
幼儿园园长朱某琳、投资人李某芳同意该园后厨人员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彩绘颜料,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
彩绘颜料用于食品制作,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他们蠢还是坏。色素不比颜料便宜?干嘛要往食品里加颜料?只为了好看?基本逻辑在哪里?
我唯一能想到的解释就是,铅中毒后,活蹦乱跳的孩子会变得昏昏欲睡,方便幼儿园管理。
很多人对此结果表示怀疑,微博上今天甚至有一个叫“血铅事件不合逻辑”的话题上了热搜。
彩绘颜料味道那么大,加到糕点里,怎么吃下去的?就算小孩子能吃下去,老师又不傻,怎么吃得下去的?
考虑到当地20年前也发生过铅中毒事件,导致铅中毒的,到底是水污染还是彩绘颜料呢?
但没有证据,咱也不敢下判断,可如果通报中说的就是事实,也就是说,是幼儿园把彩绘颜料用于食品制作,那另一个问题就出来了。
事发之后,孩子们在天水检测正常,但在西安检测却显示血铅超标,例如,一个孩子在天水检测27.48,西安检测528,相差近20倍。
有家长反映,未参与当地检测的儿童,也被通知“结果正常”。
甚至,有当地的官方人员跑到西安,有家长及网络声音指出,试图劝说患者(包括老师和学生)返回天水治疗。
当地官方部门如此行事,就很让人困惑。
幼儿园违规擅自在食品里添加彩绘颜料,是幼儿园自己的问题,对吧?
你天水官方部门,干嘛火急火燎地把这个丑闻,主动接管到自己手上,揽到自己身上?
为什么要把幼儿园的丑闻,变成整个天水的丑闻呢?
一个正常的警察,看到小偷偷东西,肯定是第一时间上去抓住,扭送派出所,对吧?
他肯定不会觉得,我们这里出了一个小偷,是我们辖区没做好治安防范工作,我要是抓了小偷,会不会给我们辖区抹黑?
你很难想象,警察看到小偷偷东西,会为了辖区的“脸面”,而帮助小偷瞒天过海,还威胁旁边的路人不准瞎说。
但类似的事情,却在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演了,而且是接连不断上演。
2.系统性舆情处置模式
自从2023年鼠头鸭脖事件,我就发现一种我称之为“最新的系统性舆情处置模式”的东西。
一旦检测到“负面舆情”,这种局部的问题,就被升格为系统性的问题。
这个“系统”很可能是以“市”为单位,而消灭“负面舆情”,就成为“市”的整体任务。
一旦局部的问题被升格成系统的问题,事情的性质就立马发生了变化,具体的问题被抽象成系统的正确性的问题。
于是,这个系统就会临时征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用于维护它自身的正确性。
比如,利用网络实名制系统,第一时间定位到当事人。然后出动家人、村干部、警察等各种人和部门,迫使其删帖、认错、否认或停止行动。
如果热度到此时还没消除,那么还可能出动权威机构来做背书,增加可信度,甚至出动水军来引导和操纵舆论的方向。
所以,不一定是天水幼儿园的背景能强大到能指挥官方部门,也不一定是背后有利益勾兑的驱使,更可能的是,它们都被更高的意志统一征用了。
系统性的舆情处置方式,就可能催生出系统性的谎言。而当这个系统无力处理系统内的问题,更高一级的调查组才会出面。
不是非得靠调查组才能查清楚真相,而是只有调查组才有足够高的权力决定献祭谁,决定如何平息舆情。
调查组不是这种“系统性舆情处置模式”的反面,而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这种“系统性舆情处置模式”不改变,喊再多的“实事求是”,来再多的调查组,都无法阻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系统的正确性,成为终极目标和最高意志。一旦陷入到这种“系统性舆情处置模式”中,解决问题本身就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解决舆情。
就比如,天水幼儿园事件中,官方部门隐瞒检测数据,不让家长知道孩子中毒多深,却一心试图在家长身上用各种手段,想要把事情压下去,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一样。
那可是几十甚至可能上百个孩子的生命和健康,为了把舆情压下去,而置孩子的健康与生命于不顾,某些地方的舆情处置,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我不理解。
一个幼儿园的丑闻,被曝光出来了,当地官方部门第一时间处理,该查的查,该抓的抓,该帮助的帮助,该治疗的治疗。因为官方处置得当,坏人得到惩罚,患者得到最及时的止损,家长焦虑的心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慰藉,而网友为官方部门的处置欢呼鼓掌叫好。
这才是这个世界最正常的样子,对吧?
可为什么,这最正常的样子,如今却成为了一种奢望?
聪明的,谁能告诉我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