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的国际化棋局,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来源:纵横网 浏览量(3091) 2025-07-31 16:06:50

刘强东的国际化棋局,注定是一场持久战_https://www.izongheng.net_企业_第1张

年中分享会上,刘强东将国际业务列为公司未来最重要的行动之一。但与Temu这类已在海外取得相当声量的平台相比,他强调,京东国际业务不走跨境电商的模式,而是要到海外做本地电商,在当地组建团队,进行采购发货,只卖有品牌的商品。而且他计划签订1000个中国品牌,把它们带到海外。

刘强东显然在“下一盘大棋”,而近期,京东正在按照刘强东的思路加速布局。7月底,集团的两桩收购计划先后被曝出。消息称,京东斥资40亿港元收购香港佳宝食品超级市场70%的股权,这笔交易4个月前已完成签约。

佳宝成立于1991年,在香港拥有约90间分店,以及20至30间铺位物业。报道显示,京东购入佳宝的零售网络及物业,将分批支付款项。此次收购协议包含过渡期条款,京东不会立即接管业务,而是先由佳宝创始人林晓毅等代为管理三年,过渡期结束再确认下一部动作。

但据接近京东人士表示,实际交易金额远没有这么大,京东此举目的在于,通过其供应链优势,进一步丰富香港零售消费市场的优质供给,具体官方信息或于8月公布。

同一周,德国电子产品零售商Ceconomy AG发布公告,确认与京东深入洽谈潜在收购事宜。7月31日,京东集团在港交所公告,决定通过全资间接附属公司JINGDONG Holding Germany GmbH向CECONOMY AG所有股东作出自愿公开收购要约,以每股4.60欧元的现金对价收购其所有已发行及流通的不记名股份,并建立战略投资伙伴关系。此次收购要约对Ceconomy的估值为22.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5亿元。早在2023年,京东就盯上了这家欧洲零售商。当时双方就并购计划进行沟通,最终谈判未果。次年,京东又尝试接触了英国连锁电子零售商Currys,也未能达成交易。

早在2023年,京东就盯上了这家欧洲零售商。当时双方就并购计划进行沟通,最终谈判未果。次年,京东又尝试接触了英国连锁电子零售商Currys,也未能达成交易。

京东再次与Ceconomy发起沟通可能是由于它在欧洲的影响力,其前身是德国零售巨头麦德龙集团旗下的消费电子业务板块,旗下运营着MediaMarkt和Saturn两大欧洲电子零售品牌,在多国线下拥有数百家门店。

若能通过收购将这样大而密集的销售网络收入麾下,那么京东的国际业务将拥有一个相对高的起点——能够跳过选址自建门店、招聘等环节,直接收获海外市场的线下布局。

刘强东在分享会上表示,京东已在欧洲布局了三年,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但还不够,要做到今年年底,明年才能开始营业。他深知这种商业模式的弊端——“很慢、很苦、很累”。

2022年,京东在荷兰推出了欧洲全渠道零售品牌Ochama,采用与国内相似的重资产自营模式,自建仓储。目前,Ochama已面向欧洲24个国家,提供全品类商品上门配送和自提服务。今年4月,京东在英国伦敦启动测试其全新线上品牌“Joybuy”,预计年底正式上线运营,同样追求品质、低价,和快速配送。

在中国众多互联网公司中,京东一直是重资产运营的一家,它也因此牺牲了很多利润——京东集团2024年净收入11588亿元,而净利润只有400多亿元。

此番京东尝试收购佳宝和Ceconomy都基于相似的思路——借助已有的门店和人力建设,快速适应当地市场。此举在成本方面是否划算将取决于最后的交易金额,但能确定的是,这两笔交易可以帮助京东迅速将业务从“跨境”变成“本地”。

即便通过收购实现空间意义上的快速布局,京东的战略依然需要长时间验证。在海外,它需要构建与亚马逊这类老牌电商不同的差异化优势,否则胜算将大打折扣,就像当年自营电商业务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的亚马逊一样。

刘强东坦言,若只卖欧美品牌,京东将毫无优势可言。因此他计划签订1000个中国品牌,帮助它们成功,而这些品牌是亚马逊和当地零售商所没有的。

但这背后所需要的时间成本显而易见。刘强东说,接下来需要数年时间,将这1000个品牌一个个谈下来,去做海外当地的合规和认证,把它们带到海外,在当地报关和售卖。“京东所有商业模式,我们都没法三年、五年干成,可能都需要十年、二十年干成。”

7月25日,京东又发文称,正式启动“百亿千品新增长计划”——未来三年内将通过跨境模式引入1000个海外新品牌,并助力其达成累计100亿元的销售增长。

无论“走出去”还是“引进来”,京东的国际业务战略都伴随着长期且大量的投入。在这方面,京东并不缺少失败的经验。它曾因激烈竞争下的亏损,与本土化运营不足等原因,于2023年关停了运营多年的印尼站和泰国站。相似的挑战仍会在京东接下来的行动中再次出现。

在未来国际市场的探索过程中,公司需要在刘强东所坚持的“不把利润当作最大需求”和“企业必须赚钱”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财富中文网)







THE END

版权声明:未经纵横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文章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撤下相关作品。
风险提示:纵横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