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平台新规“卖茅台低于市场价将被罚,达人自己补贴也不行”引发行业热议。平台虽澄清“低于市场价即处罚”为误读,但明确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异常低价引流和假货嫌疑行为背后,是“双十一”期间各大电商平台补贴下,53度飞天茅台国内版价格一度跌至1399元的“地板价”,跌破1499元官方指导价,业绩下滑的酒企们纷纷寻求平台治理。

与此同时,近日某酒类流通龙头发布公告称,前三季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3.29亿元,其中存货跌价准备3.25亿元,同比暴增114.63倍。这份“最差成绩单”撕开了行业真相:在茅台、五粮液等核心单品价格持续下行、价格倒挂常态化背景下,经销商的库存正加速贬值。当酒商利润被不断吞噬,迎来的或是最冷“寒冬”。
01 酒价大跌,库存贬值:名酒经销商的“生存难题”
2025年以来,白酒市场持续承压,飞天茅台价格一路下探,从年初的2000元区间持续跌破1800元、1499元关口,价格“跌跌不休”频登热搜,将行业疲软态势彻底暴露于公众视野。这让本就承压的经销商们雪上加霜。
不仅茅台在跌,其他高端品牌基本都出现了大幅下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10月份全国酒类价格同比下降2%。这已经是酒类消费价格连续下降的第十个月,其中500-800元价位带的产品生存最为困难,批价跌破出厂价形成价格倒挂已成常态。

政商消费的萎缩对市场形成明显压制。往年常见的企业节日福利采购订单,今年几乎绝迹。虽然近期相关政策略有松动,但整体限制仍在,对动销的改善作用有限,仍难扭颓势。
库存压力成为悬在经销商头上的利剑。中酒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白酒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已达900天。在三季度末,这一数字是1424,是这意味着,经销商仓库里的货要将近四年才能卖完,价格倒挂、资金链紧绷成了行业常态。
消费场景的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名酒的困境。商务宴请与高端礼赠市场受政策与经济环境影响持续收缩,而婚宴等刚需场景中,消费者也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中低端产品。“800元以上的高端酒水几乎无人问津。”

这种消费转变不仅体现在价格带上,还表现在消费场景的多元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在家庭聚会、朋友小酌等轻社交场景中选择低度酒饮,进一步挤压了传统白酒的市场空间。
02困局突围:经销商“换血求生”
面对行业三季报揭示的深度调整压力,经销商们不再被动等待,而是从清库存转向主动调结构,低度酒成为最明确的转型方向。
清库存仍是首要任务,但策略更务实。针对滞销的中高端酒,一些经销商推出婚宴促销套餐,“与其让酒在仓库贬值,不如换现金流保生存”,这套组合拳能帮助加快库存周转,帮助酒商“生存”下去。
产品结构“换血”则成了破局关键。越来越多经销商将资源向大众需求倾斜:婚宴上缩减高端白酒份额,换上100-300元的高性价比产品;家宴、朋友小聚场景里,低度酒逐渐取代传统白酒的位置。成都一位经销商的感受很直观:“今年低度酒的采购量明显增多,像梅见、精酿果啤这类货周转很快最低只要两个月,完全不压资金。”

线上线下融合的尝试也同步推进。此前忌惮线上乱价的传统酒商,如今也纷纷入驻抖音、美团等平台,用百元内光瓶酒引流,重推低度酒。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消费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首先,年轻群体成为消费主力,18-35岁消费者对低度、利口、健康类酒饮偏好明显,推动品类创新与市场扩容。这些年轻消费者更加注重饮酒的体验感和社交属性,对传统白酒的商务属性需求较弱。
其次,场景细分催生增量空间,家庭聚会、户外露营、闺蜜小酌等轻社交场景中,低度酒饮适配性更强,逐步渗透传统白酒的份额。
此外,渠道协同效应也持续增强,线上直播、即时零售与线下餐饮、商超形成联动,加速低度酒饮的消费普及与品牌孵化。

市场反馈显示,低度酒饮的周转速度是传统白酒的3-4倍,虽然单品利润较低,但资金回笼快,整体贡献的毛利额已接近中端白酒。这种经营效益的转变,促使越来越多的酒商重新评估产品结构。今年不少经销商已经着手单独备货低度酒饮,并持续优化货品结构。这种调整正在行业内形成共识,低度酒饮从补充品类逐步向主力品类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
03 逆势增长:低度酒成市场“新主角”
低度酒饮的爆发与经销商的转型并非偶然,近年涌向出不少成功案例,印证了其增长逻辑。其中精酿啤酒、青梅酒、气泡酒等细分品类的表现尤为突出。
精酿啤酒通过品质化与本土化双轮驱动,实现了快速增长,据机构预测,2025年精酿啤酒消费量预计达23万千升,复合增长率达17%。头部精酿品牌优布劳通过“地域化口味+密集渠道覆盖”策略,在区域市场形成强势地位。该品牌依托2000多家线下门店网络,推出多款针对区域市场的特色产品,实现精准营销。不仅传统的精酿啤酒表现不错,金星精酿的创新中式也备受消费者欢迎。

此外,五粮液、珍酒等传统酒企也纷纷跨界推出精酿产品;茶饮巨头蜜雪冰城也在10月宣布进军鲜啤精酿市场,从侧面印证了该品类的市场潜力。
在果酒赛道,梅见的表现也值得关注。
作为新兴酒饮品牌的代表,梅见把握了消费者对低度、健康饮酒的需求,以“适合一家人喝的酒”切入主流酒饮消费场景。在中小型婚宴与家宴中,梅见成为不少桌席的标配,开瓶率高,它也成为酒商优化库存结构的重要选择。

低度气泡酒也成功俘获年轻人。会稽山的气泡黄酒销量大幅,营收增速超过六成;茅台旗下的蓝莓起泡酒线上首发一天就卖了35万元。这类酒凭着年轻化包装和低度属性,成了Z世代聚餐的新选择,不少人喝完还会复购。

2025年酒市的深度调整,是消费主权转移与行业转型的必然结果。低度酒虽为经销商提供了转型路径与增长机遇,但“十年最差旺季”的现实提醒我们,酒业整体仍处寒冬。
从企业高层更迭、跨界推新,到平台出手治理乱价、经销商“换血”求存——这一系列动作,都是行业在压力之下积极求变的缩影。挑战虽严峻,但中国酒业始终具备市场根基与韧性。我们应当相信,在阵痛与转型之间,酒业也将迎来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