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圈的“潜伏”事件:只有大骗子才能成首席科学家


来源:纵横网 浏览量(2155) 2025-11-23 09:55:00

当江苏科技大学深夜通报确认郭伟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解除聘用并报案时,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学术骗局终于落幕。

学术圈的“潜伏”事件:只有大骗子才能成首席科学家_https://www.izongheng.net_快讯_第1张

一个高考 300 多分、仅具高中学历的 “南郭先生”,凭借伪造的博士文凭、虚构的院士头衔、子虚乌有的学术成果,一路逆袭成为高校首席科学家,骗取年薪、安家费及科研经费累计超千万元。

这起荒诞剧不仅刷新了学术造假的下限,更以尖锐的反讽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在部分高校 “唯头衔、唯学历” 的畸形评价体系下,只有 “大骗子” 才能玩转规则,登顶 “首席” 之位。

郭伟的骗局堪称 “全方位造假教科书”。他给自己编织的光环璀璨到令人咋舌:1994 年陕西省高考状元、西安交大高材生、师从周惠久院士,拥有美国加州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双博士学位,身兼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等多重身份,发表 170 余篇 SCI 论文、手握 68 项国际专利。

学术圈的“潜伏”事件:只有大骗子才能成首席科学家_https://www.izongheng.net_快讯_第2张

然而经网友 “众包” 查证,这些履历全是空中楼阁 ——1994 年陕西高考状元另有其人,周惠久院士当年早已不再招收本科生,海外院校及科研机构均无其记录,所谓核心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等顶刊数据库中查无踪迹,甚至英语口语都无法完成基本学术交流。

更讽刺的是,其名下可查的 80 余篇论文,70% 发表于审稿形同虚设的掠夺性期刊,H 指数仅为 3,远低于高校教授正常水平。

如此破绽百出的骗局,为何能骗过层层审核?

答案藏在高校人才引进的功利性迷思中。在高校排名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高端人才” 成为争取资源、提升声誉的关键筹码。江苏科技大学 2023 年通过猎头引进郭伟时,既未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核实学历真伪,也未组织同行专家评估其学术能力,仅凭伪造的证书和推荐信便授予首席科学家头衔,开出百万年薪和三百万安家费。

即便 2024 年校内教师举报其成果证明文件格式异常、公章可疑,学校仍以 “维护声誉” 为由压下质疑,为骗局延续提供了温床。这种 “重头衔轻实绩、重包装轻核查” 的审核机制,本质上是为造假者量身定制的绿色通道。

学术圈的“潜伏”事件:只有大骗子才能成首席科学家_https://www.izongheng.net_快讯_第3张

郭伟事件并非孤例,而是高校学术造假乱象的集中爆发。近年来,类似的 “学术骗子” 层出不穷:沈阳某高校教授伪造海外履历骗取科研经费,其所谓 “国际合作项目” 实为自导自演;某 985 高校博导被曝论文数据造假、图片挪用,凭借虚假成果获评 “青年长江学者”;还有学者通过中介购买署名论文、伪造获奖证书,轻松获得职称晋升。这些案例背后,都折射出相同的制度漏洞:学术评价体系 “唯论文、唯头衔” 的导向,让造假收益远高于风险;科研经费监管流于形式,资金使用明细不透明,为套取侵占提供可乘之机;内部监督机制失灵,举报往往石沉大海,反而依赖外部爆料才能揭开真相。

更令人忧虑的是,造假者的 “成功” 正在冲击学术诚信的根基。当潜心研究的学者埋头实验室时,郭伟们凭借拙劣的谎言就能骗取千万资源;当青年科研人员为一篇核心论文殚精竭虑时,造假者通过购买掠夺性期刊版面就能堆砌成果;当老实人坚守学术底线时,“大骗子” 却能登顶首席、名利双收。这种逆向激励正在扭曲学术生态,让更多人滋生 “造假成本低、收益高” 的侥幸心理,长此以往,学术殿堂将沦为骗子的游乐场,创新活力将被彻底扼杀。

来源 | 必记本







THE END

版权声明:未经纵横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文章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撤下相关作品。
风险提示:纵横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