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东西卖79确实有点贵”,“没事会有人买单的”,品牌官方直播间里工作人员不经意间的一段对话,将泡泡玛特这个国内潮玩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玩家,直接推到了舆论的风暴中心。
巧合的是,和此前一度引发争议的“李佳琦风波”中的花西子眉笔一样,泡泡玛特该系列产品单个盲盒的售价同样为79元。
更为关键的是,两起事件的核心症结如出一辙——相关人员的争议言论深深刺痛了消费者,暴露出对消费者感受的漠视,这也成为引发舆论关注的关键所在。
或是受到此次直播事故的影响,截至11月7日收盘,泡泡玛特的股价定格在204.8港元/股,单日下跌5.88%。
除了直播事故外,泡泡玛特近日还卷入一起品控风波。据媒体报道,有多位消费者反映,在部分“SKULLPANDA餐桌系列”手办的头部隐蔽位置,“POP MART”这一品牌名称被错印成了“POP MAET”。
尽管身陷直播事故与品控风波的双重困扰,但泡泡玛特的业绩却在加速狂飙。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38.76亿元,同比增长204.4%,营收规模超过去年全年。同期,公司的期内利润同比更是暴涨385.58%,达到46.82亿元。
进入第三季度,公司业绩延续强劲增长势头,整体收益(未经审核)同比增长245%-250%,再度印证了自身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伴随着泡泡玛特的高速发展,创始人王宁的财富也同步飙升。在最新的《2025胡润百富榜》中,王宁家族的财富攀升至1820亿元,较前一年暴涨近6倍,排名狂飙155个位次升至第17位。
雷达财经注意到,截至11月7日收盘,泡泡玛特的股价虽然较年初上涨了约130%,但与8月末的历史高点相比,却大幅缩水近四成。
直播言论引争议,新款盲盒印错字
11月6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在泡泡玛特抖音官方旗舰店的常规直播带货中悄然掀起。
当晚,在工作人员展示品牌最新推出的"DIMOO新生日记系列-挂链盲盒"时,两名员工的对话意外被实时直播记录下来。
其中一人拿起产品后脱口而出:"哎嘛,这东西卖79确实有点贵",另一人随即回应道:"没事会有人买单的"。
这段简短的对话随后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诸多消费者的不满和质疑。11月7日,“泡泡玛特直播事故”的话题直接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据了解,这款引发争议的DIMOO挂链盲盒是泡泡玛特11月刚刚推出的新品。据泡泡玛特介绍,该系列包含6个常规款和1个隐藏款,常规款抽取概率为1:6,抽到隐藏款的概率更是低至1:72。
面对突如其来的舆论危机,泡泡玛特在11月7日迅速做出回应。公司客服表示,已经第一时间将情况交由相关部门处理,目前正在积极核实中,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内部处理。
不过,对于市场最为关注的79元商品价格是否会进行调整的问题,客服表示暂未收到相关通知。
同日,泡泡玛特方也向媒体表示:“确实发生了直播事故,公司正在紧急调查,但不会开除直播事故中相关员工。”
事实上,此次直播事故,并非泡泡玛特近期卷入的唯一一个争议。
据媒体报道,近期有大量消费者反映,泡泡玛特“SKULLPANDA餐桌系列”手办盲盒部分款式品牌名称存在错印的情况,原本的“POP MART”被误印成“POP MAET”。随后,泡泡玛特迅速采取下架处理措施。
此外,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泡泡玛特相关的投诉目前已超过2万条,近30天内新增的投诉多达392条,平均每天新增投诉13条,其中不乏产品质量相关的投诉。
有分析认为,前述事件的接连发生,给泡泡玛特的品牌形象造成一定冲击。直播事故中工作人员的争议言论,直接点燃了消费者对品牌产品定价合理性的质疑;而产品错印等品控问题的出现,则暴露出其在质量管理环节存在的疏漏。
业绩一路狂飙,全球化战略成效显著
尽管近期身陷前述风波的困扰,但泡泡玛特2025年的业绩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根据公司发布的中期报告,上半年,泡泡玛特实现营收138.7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04.45%,这一数字已经超过其去年全年130.38亿元的营收规模。
同期,泡泡玛特的期内利润达到46.82亿元,同比涨幅高达385.58%,盈利规模大幅提升。
此外,公司的毛利率也呈现出显著提升的良好态势,由去年同期的64.05%大幅提升6.3个百分点,跃升至70.34%。
从业务结构来看,上半年,泡泡玛特的毛绒类产品实现爆发式增长,斩获61.39亿元的收入,同比暴涨1276.2%,占总营收的44.2%,首次超越手办类产品,一跃成为公司的第一大收入来源。
手办类产品虽仍为泡泡玛特贡献了可观的收入,达到51.76亿元,同比增长94.8%,但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降至37.3%。
同期,MEGA产品实现收入10.07亿元,同比增长71.8%,营收占比为7.3%;衍生品及其他产品录得收入15.54亿元,同比增长78.9%,营收占比为11.2%。
在IP运营方面,目前,泡泡玛特已构筑起以THE MONSTERS、MOLLY、SKULLPANDA、CRYBABY、DIMOO等为核心的多元IP矩阵。
今年上半年,泡泡玛特共有13个艺术家IP收入破亿。其中,LABUBU所属的THE MONSTERS系列表现尤为突出,上半年狂揽收入48.1亿元,同比增长668%,占总收入的34.7%,成为公司最卖座的明星产品。
同期,MOLLY系列实现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73.5%;SKULLPANDA实现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112.4%;CRYBABY实现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248.7%;DIMOO实现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192.5%,各IP均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分区域来看,中国市场作为泡泡玛特的核心业务区域,上半年实现营收82.83亿元,同比增长135.2%。其中线下渠道贡献营收50.84亿元,同比增117.1%;线上渠道贡献营收29.37亿元,同比增长212.2%。
雷达财经了解到,今年4月,泡泡玛特宣布启动全球组织架构调整,分别在大中华区、美洲区、亚太区、欧洲区设置区域总部。
而泡泡玛特的全球化战略,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上半年,泡泡玛特海外市场实现营收55.93亿元,同比增长439.6%,占总营收的约四成。
在渠道布局方面,泡泡玛特持续加速全球化扩张。截至上半年末,泡泡玛特在全球18个国家开设了571家线下门店及2597台机器人商店,分别较2024年底净增40家和105台。其中,中国内地门店443家,亚太地区69家,美洲地区41家,欧洲地区18家。
值得一提的是,美洲市场成为泡泡玛特海外扩张的重点区域,上半年净增线下门店19家,线下渠道实现收入8.4亿元,同比增长744.3%。
到了第三季度,泡泡玛特延续上半年的强劲增长势头。根据公司10月21日发布的最新业务状况公告,第三季度,公司整体收益(未经审核)同比增长245%-250%。
其中,中国市场收益同比增长185%-190%,海外市场收益同比增长365%-370%,增速远超国内市场,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
具体来看,各区域市场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亚太同比增长170%至175%;美洲同比狂飙1265%至1270%,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欧洲及其他地区增长735%-740%。
在中期业绩会上,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满怀信心地表示,公司去年营收是100亿,今年原本希望能够做到200亿,“但是感觉今年应该300亿也很轻松”。
85后创始人王宁,财富飙升近6倍
泡泡玛特的高速发展,直接推动创始人王宁的个人财富实现爆发式增长。
在最新公布的《2025胡润百富榜》中,王宁家族凭借高达1820亿元的财富傲然位列第17位。
相较上年的275亿元,王宁家族的财富规模实现了近6倍的惊人跃升,排名更是如火箭般飙升了155个位次。
去年7月,37岁的王宁还首次入选福布斯中国CEO榜单,并登上封面,一举成为该榜单历史上最年轻的白手起家创始人。
回看王宁的创业历程,这位1987年出生的河南小伙,从经营格子铺起步,后精准切入潮玩赛道。他以MOLLY等核心自有IP为破局关键,推动企业实现快速成长,如今更凭借LABUBU的火爆出圈,让品牌影响力辐射全球潮玩市场,成为中国潮玩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
天眼查显示,泡泡玛特于2020年登陆港股。而王宁身家的极速攀升,与泡泡玛特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密不可分。截至11月7日收盘,泡泡玛特股价年内涨幅约130%。
展望未来,泡泡玛特有着清晰而宏大的规划。在IP孵化与运营方面,公司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孵化与运营能力,不断丰富产品矩阵,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同时,公司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全球化战略,深化在重点市场的布局,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产品创新方面,泡泡玛特将聚焦高增长品类,加大在毛绒产品、MEGA系列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产品形态和使用场景,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惊喜和选择。
在8月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泡泡玛特供应链中心总裁袁俊杰透露,毛绒玩具现在一个月的产能是去年同期的十倍以上,现在是3000万只左右。
在渠道建设方面,泡泡玛特将继续优化线上线下渠道布局,以提升用户体验。线下将进一步加密门店网络,特别是在海外市场的布局;线上将加强与各大电商平台的合作,同时提升自有平台的运营效率。
此外,在进一步深耕潮流玩具业务的同时,泡泡玛特还积极推动乐园等新业务的落地,致力于打造以IP为核心的更完善、更丰富的商业生态,为消费者带来全方位、沉浸式的消费体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泡泡玛特的股价较年初翻了一倍还多,但相较于8月末一度触及339.8港元/股(前复权)的历史高点,泡泡玛特的最新股价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缩水近四成,这给公司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