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中国致公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讲话。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主党派,致公党始终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同心协力奋进新时代,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书写了‘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的光荣历史。”
致力为公
致公党由爱国华侨社团美洲洪门致公总堂发起,于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
1925年10月10日,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宣布成立中国致公党。
孙中山1904年加入洪门致公堂,并对其进行重组整顿,推动了由堂改党的进程。1925年10月10日,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在旧金山召开,大会决定以洪门致公堂为基础,成立华侨政党,定名为“中国致公党”。这次大会实际上就是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抗战期间,致公党“凝聚侨心、汇集侨力”的组织优势尤为突出,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独特力量。
“九一八事变”之后,仅在1931年9月18日至12月中旬,致公党就向东北义勇军输送10万银圆。1932年“一·二八抗战”爆发后,致公党元老、创始人之一司徒美堂迅速主持成立洪门筹饷机构发起募捐,致公党上海第一支部与十九路军并肩作战。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把致公党列入中国“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各党派、各团体”。
全面抗战爆发后,司徒美堂联合多个华侨团体发起成立了“纽约全体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一共筹集了330万美元,全部捐给国内用于抗战。
司徒美堂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致公党总部活动被迫停止。在抗日战争后期,陈其尤等在中共的帮助和引导下,着手恢复致公党组织。
陈其尤是致公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参加过同盟会活动,于1931年加入中国致公党。受同乡好友、中共党员黄鼎臣影响,陈其尤对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渐有了认识。
1947年5月1日至10日,致公党在香港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决议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大会选出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相当于后来的中央委员会),推选李济深为主席、陈其尤为副主席,并对组织进行了整顿和改组,党员重新登记。一批非洪门人士入党,其中一些还被选入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这使致公党从上到下都有了新的血液,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致公党代表合影。自左至右:雷荣珂、黄鼎臣、陈其尤、官文森、严希纯。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5月5日,致公党领导人陈其尤与各民主党派领导人等联名通电响应。6月9日,致公党单独发表《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宣言》,号召华侨同胞将来“回到民主的祖国怀抱,参与新中国的各种建设,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康乐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前夕,致公党积极参与新政协的筹备和共同纲领的起草。致公党代表陈其尤、黄鼎臣、官文森、雷荣珂、严希纯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陈其尤和因留守香港致公党总部未能出席会议的陈演生当选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司徒美堂与陈嘉庚分别作为北美和南洋的华侨界代表,受邀出席了这次会议。司徒美堂以致公党党员身份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并兼任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
会议期间,致公党以党派名义递交了名为《由中央人民政府研究和实行护侨政策案》的提案,这是人民政协历史上第一份党派提案,开创了民主党派团体提案的先河。
1949年底,致公党中央党部由香港迁到广州(1953年迁往北京)。1950年4月,中国致公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致公党的首次全体代表大会,也是第一次在内地举行的全体代表大会,标志着致公党的工作重心从海外转入国内。
致公党四大制定了团结华侨、号召华侨回国投资参加祖国生产建设的工作方针。四大宣言指出:“由于历史的特殊关系,本党与华侨有密切的联系,党员多数也属于华侨积极分子。本党应特别关切华侨,帮助华侨,团结和教育华侨,并号召华侨踊跃投资国内的生产建设,发挥华侨革命传统的爱国精神。”
侨海报国
中国致公党成立100周年前夕,致公党创始人之一司徒美堂的孙女、80岁的致公党党员司徒月桂的行程非常紧凑。9月17日她在广州出席了致公党广东省委会举办的庆祝活动,然后马不停蹄赶回北京,在9月19日出席了中国致公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又在全国政协礼堂观看了庆祝文艺晚会。
近些年,司徒月桂只要有空,每年都会去广东,到开平的司徒美堂故居看一看。
司徒美堂故居位于开平市赤坎镇中股村牛路里,是一座三廊二房一厅的清末建筑。客厅墙上挂着两排老照片,包括毛泽东的亲笔信、何香凝的贺寿题字等。故居外的小广场中心矗立着司徒美堂的半身雕像,上面刻着何香凝所作墓志铭中的一句话:“司徒美堂先生旅居美国69年,一直站在爱国立场,进行各种工作。先生为人慷慨侠义,急人之难,热心华侨公益事业,他是美洲方面的爱国华侨领袖。”
2003年,致公党中央在广东开平举办司徒美堂诞辰135周年纪念大会,邀请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社团和侨领以及港澳台同胞出席。司徒月桂作为家族代表在会上发言,很多华侨告诉她,司徒美堂是他们心中的一面旗帜。司徒月桂很受触动,在2005年加入了致公党。
自那以后,她经常在各地宣讲司徒美堂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司徒美堂定居在北京北池子83号一座四合院里。1954年,9岁的司徒月桂来到他身边。她记得司徒美堂坐的椅子后面墙上挂着一幅画,后来才知道那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开平画家司徒乔所作的《三个老华工》,反映的是早期海外华工的苦难遭遇。那时北池子83号的电话和地址都是对外公布的,司徒美堂在北京随时能收到海外华侨华人的信息。
有时,司徒月桂也会去位于广州的致公党中央党部旧址陈列馆看看。当年,致公党中央党部办公地点从香港迁至广州后,几经迁徙,落脚于多宝路24至26号,后门牌号改为多宝路221号、223号。
在致公党的历史上,广州一直扮演着特殊重要的角色。
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机关专职副主委岳朝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1946年成立的致公党广州支部是抗战胜利后致公党在内地最早设立的直属组织。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1958年9月正式成立,是中国致公党最早建立的市级地方组织。
1950年港澳工商界爱国人士组织观光团到北京参观访问,表达了乐意回内地投资、兴办各种实业的想法。司徒美堂、陈其尤与该团成员联合发起并认股,同时向海外以公开招股的办法募集1000万股,1951年2月成立了公私合营的华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广州市的新型企业。
许多致公党党员写信给海外华侨亲友,请他们捐赠农业生产资料支援生产。1958年至1966年,广州市致公党党员争取海外亲友向国内侨资企业投资110多万元,捐款达到200多万元。
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在广州开幕,此后年年举办,成为当年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文革”期间致公党从中央到地方被迫停止组织活动,但根据上级指示,广州的致公党党员在广交会上接待侨商的活动从未间断。
百年新征程
改革开放后,致公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致公党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国家侨务政策,逐渐恢复与海外侨胞、国外亲友、国外同乡会、宗亲会、校友会以及与致公党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华侨洪门团体的联系。
1979年10月,中国致公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修订了党章,选举产生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黄鼎臣为主席。
1984年6月至8月,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以黄鼎臣为团长的中国致公党代表团先后访问菲律宾、加拿大和美国,并顺访了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此后,致公党先后组团访问了世界各地华人影响较大的地区,同时利用各种节庆日邀请海外社团和相关人士来华探亲、访问。仅1984年致公党中央和地方组织就接待了来自美国、菲律宾等近十个国家的华侨社团和洪门团体201个,接待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达1.6万余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至1982年,致公党员介绍引进项目249项,其中90项成交,共计金额1.12亿余元人民币;介绍进出口贸易共113项,涉及金额共1.4亿余元。1983年至1987年,协助引进资金和促成外贸8.7亿余美元和3.5亿余元人民币。
1988年12月,董寅初当选为致公党中央主席。董寅初是致公党内公认的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20世纪80年代,他与美籍华人、国际知名桥梁专家林同炎共同筹划,为浦东开发而奔走。
董寅初联合建筑师、会计师、律师等各方面专业人士,对浦东地区进行了全方位调研。1986年,在董寅初协助下,林同炎联合桥梁专家陈乃东向上海市政府提交了《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大上海》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包括建造横跨黄浦江的斜拉桥、吸引外资、土地出租滚动开发、吸引最优秀人才以及把开发浦东与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结合起来。这为浦东新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1997年,罗豪才当选新一届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是中国现代行政法学奠基人之一,1995年出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是当时中国大法官中唯一的民主党派人士。
上任后,罗豪才提出:“致公党组织规模小,声音不能小;党员人数少,作为不能少。”致公党中央将团结新老华侨作为工作重点,多次到福建、浙江、广东和广西等侨乡考察调研。
1998年11月,致公党组织工作会议在福州举行。这次会议提出,致公党要发挥自身优势,贯彻邓小平关于华侨华人是中国发展的“独特机遇”这一重要论断,把发挥华侨华人作用同我国大发展的机遇相结合,确立“大侨务”观念。
罗豪才建议,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致公党中央、中国侨联“五侨”联动,以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工作互动等。这几家涉侨单位通力合作,促成了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修订。修订后的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进一步增加了对归侨侨眷权益的保障,落实了对归侨侨眷捐赠减免税赋等具体规定,充实了侵犯归侨侨眷权益的法律责任。
当时生活在全国各地的归侨侨眷数量庞大,生活上遇到了种种问题,其中以华侨农场的问题最为集中。从2001年开始,致公党中央和其他涉侨单位一起,多次去广东、广西的华侨农场调研,向国务院建言,协助解决了全国84个华侨农场中的22万名归(难)侨与侨眷的养老保险、低保和社保、历史债务等问题。
2003年,纪念司徒美堂先生诞辰135周年大会在广东开平举行。时任致公党主席罗豪才(右一)和司徒美堂孙女司徒月桂(左二)等为司徒美堂故居铜像揭幕。
改革开放后,很多外籍华人回国创业,不少外国专家也愿意来中国工作。致公党中央走访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和其他有关管理部门,与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联合提出《关于给来华创业的外籍华人永久居留权的建议》的提案,社会反响热烈。2004年8月,中国政府正式出台《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并发放了首批“中国绿卡”。
2000年底,在德国留学和工作多年的万钢应科技部之邀回国,主持新能源汽车开发工作。2007年4月,他出任科技部部长,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出任国务院部委“一把手”的非中共人士。这年12月,他当选致公党中央主席。
在万钢的第一届任期内,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致公党各级组织形成调研报告4570份,提交党派发言材料1863件、提案9413件,其中致公党中央向全国政协大会提交发言80件、提案119件。《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共建人力资源强国》《关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等不少发言和提案,引起了各界关注。
海外联谊工作也继续深化。2008年,致公党中央在广东开平举办了纪念司徒美堂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致公党中央与地方组织以“致公党代表团”名义多次出访。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万钢率代表团出席了全加洪门机构联合各界侨团在温哥华举行的纪念大会。
2022年,中国致公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蒋作君当选主席。
蒋作君医学出身,曾担任卫生部副部长。他提出继续以侨为桥,服务国家大局,实践公共外交,汇聚侨智侨力;以侨为链,传递讲好中国故事。他还提出,要打造服务平台,为归国留学生服务,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反映中企和华商“走出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改革开放后,致公党组织发挥了联系海外的优势,在引才、引智、引资方面作用突出。
2018年,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承办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一带一路”论坛,促成致公党中央、广州市与欧盟中国联合创新中心达成合作意向。此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一带一路”论坛在大湾区城市轮流举办。
2025年9月4日,由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广州市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新生代海外侨胞广州圆桌会举行。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新生代海外侨胞代表和青年代表200多人参加了会议。迄今,圆桌会已举办了四届。
截至2024年12月底,致公党党员总数达7.5万人,有侨海关系的占76.28%。党员中有两院院士15人、国务院参事2人、高校校长6人,4人在政府中担任省部级领导。1754名致公党党员担任了各级人大代表,7109名党员担任各级政协委员。
近年来,致公党中央和各级组织都把新生代侨胞作为工作重点,致力于开展交流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在团结老华侨的同时,大力做好新华侨的工作。
司徒月桂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致公党百年纪念活动让她有机会与很多爱国华侨一道,重温了致公党的历史。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致公党人应该将这些故事更好地讲给新一代华侨听,这样才能继续发挥致公党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本文参考了《中国致公党史》
发于2025.9.29总第120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致公党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