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发了一份倡议书,向房产中介和网络自媒体发出10条倡议。倡议里有几项内容格外亮眼:
不得为取得“热销房源”等标签引诱房主低价挂牌;
不得采用PUA手段损害房主合法权益;
不得通过虚报低价、做局砸盘等方式,对房主施加降价压力。
房产不是白菜,是动辄掏空六个钱包的大宗交易。在过去漫长的上行周期中,因房主加价,中介煽风点火,导致买房者利益受损的情况,屡见不鲜。
政策也大多向着更为弱势的买家。房主?那叫“既得利益者”。
可现在,剧情反转了。
这份倡议书虽不具法律效力,但字里行间俨然把卖家当成了新“弱势群体”。要知道,我们的政策常有滞后性——一旦出台提醒,往往说明事儿已经不小了。
今年上半年,子姨一位朋友想卖掉朝阳公园附近的房子。还没见面,电话那头的中介就直接“砍价”:
起码得降50万,不然没法给你推。
她说,以前中介来看房,进门先夸户型好、采光棒;现在人还没到,就开始在电话里挑毛病:房子朝向不好、物业费高、装修过时……
到了8月,她在平台看到同小区有套装修不错却标价奇低的房源,就换了个小号去问中介。中介推三阻四,不是说“业主在国外”,就是“暂时看不了,先看看别的”。
三番五次被推脱后,她恍然大悟,这八成是中介放的“假房源”,就为拉低整个小区的价格预期。
她不肯割肉,房子至今还挂着。
而上海的业主,面对的可不只是“假房源”,还有专业“砍价演员”。
近期,小红书冒出一些“招聘兼职看房”的帖子,应聘者要扮成买家,任务只有一条:大胆砍价,往死里砍。
有媒体记者去“应聘”,被派去宝山区看一套挂牌339万的房子。中介在耳旁“指导”,他心一横,报价280万——直接砍掉59万。
房主当场急眼:
菜市场买菜也不能这么砍价吧。
另一套538万的房子,他报价470万,一口气压68万。几轮拉锯,房主勉强降到510万。临走时记者回头一看,发现房主:
眼里泛着泪光。
一天“演出”结束,这位群演拿到了200元报酬。
一位房产经纪朋友说,冒充客户压价早就不新鲜。但过去多是中介自己人演,现在居然公开招人,“说明是真缺演员,也真缺成交。”
他还说,这两年二手房行情不好,现在的价格更是跌破了心理底线,愿意降价的房主越来越少。
为了促进成交,中介便祭出“非常手段”。
2022年,杭州的经纪人发现,房主愿意降价了。心思活络的经纪人尝试把砍价过程直播出来,因为这样能凸显他们的业务能力,并且快速涨粉。
后来,随着降价成为常态,直播砍价的经纪人越来越多,一些着急出手的房主,甚至亲自出镜配合。
虽然多少带点表演成分,但公开处刑式的砍价,对市场的冲击是实打实的。
我看了几场,恍惚间还以为自己身在菜市场,听见的是:
你这土豆蔫了,便宜点!
而比直播砍价更扎心的,是法拍房。
北京那位朋友所在的小区,两个月前有套房被法拍,成交价比市场价低了三成。拍卖当天,业主群里哀鸿遍野。有人叹气:
希望老板们撑住,别走到法拍那一步。
这是今年小区第二套法拍房。上一套拍完后,很快就有业主跟着降价。这次法拍一结束,中介就发来微信,语气像老友劝降:
哥,认清形势吧。
所以你会发现,企业家多的小区,房价跌得特别狠。无他,法拍房一出,价格体系直接塌方。
就连“好房子”也成了二手房主的伤心词。
这两年一些品质好、价格实在的新盘入市,对同区域二手房简直是降维打击。朋友估算,周边每出一个“好房子”,自家小区房价就被打下去5000元/平米。
从1998年房改算起,房地产价格只涨不跌的神话一度维持了20多年。但近几年,市场开始反转,情绪反应最敏感的二手房,价格更是一路下跌。
三四线城市腰斩、膝斩已不稀奇,一二线也开始扛不住。
上周末,一个央企集团营销总说,现在地方政府已经不提止跌回稳了。
另一位top10的房企董事长发来一组数据。同盘比较,与2021年的最高点相比,34城二手房的最新价格已经跌掉了:
37%。
统计显示,中国家庭超60%的资产押在房产上。上行周期里,这是财富密码;下行周期里,这就成了:
高危资产配置。
而现在,“高危”的一面正缓缓揭开。那些在高点和高点前夕入市的人,成了最受伤的一批。
北京的那位朋友说,她再也不相信中介了。
买房时他们帮着业主涨,卖房时他们帮着买家砍。
来源:壹地产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