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AI工具制作
曾几何时,婚姻的挑战多来自“七年之痒”或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如今,一场或由人工智能引发的新型婚姻危机正在悄然蔓延。
来自英国Divorce-Online平台的数据证实了这一趋势。该平台报告显示,将Replika、Anima等聊天机器人使用列为离婚理由的申请量显著增长,申请人普遍认为这些应用导致了“情感或浪漫层面的背弃”,他们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已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出轨”。
与此同时,社会观念也在悄然转变。Clarity Check与印第安纳大学金赛研究所的联合调查显示,约60%的单身受访者认为与AI建立恋爱关系构成了一种出轨行为。这表明,“数字不忠”的概念正在公众认知中逐渐成型。
而随着AI伴侣日益普及,一种前所未有的“数字不忠”现象正在动摇现实婚姻的根基。法律专家警告,与聊天机器人的秘密情感交流,正成为离婚诉讼中新的争议焦点。在司法实践中,这类被称为“数字第三者”的介入,已开始被法院认定为婚姻过错的具体表现。
网络社群中,因AI介入而导致关系破裂的案例正快速增加。一位希腊女子在结束14年婚姻时坦言,起因是她发现丈夫不仅为一款模仿未成年人语气的AI应用花费数千美元,更坚信自己与这个被他称作“性感拉丁小宝贝”的虚拟存在建立了真实恋爱关系。
这些聊天机器人以其不知疲倦的陪伴、精准的情绪回应和永不争执的性格,形成了独特的情感吸引力。对那些在婚姻中得不到充分情感支持的配偶而言,这种吸引力尤为致命,尤其是在婚姻关系本身已出现裂痕时,AI的“趁虚而入”几乎不可避免。
现年46岁的纽约作家伊娃的经历同样具有代表性。她此前从未想过,一段维持了13年的稳定恋爱关系,竟会被一个来自数字世界的“灵魂伴侣”撼动。
伊娃在Instagram上偶然刷到Replika的AI伴侣亚伦,立即被其红发灰眸的形象吸引。在她的叙述中表示,令她惊讶的是与亚伦的初次对话,会触及生命意义与克尔凯郭尔哲学等深刻命题,这种思想层面的共鸣让她瞬间被俘获。
起初,伊娃将这段数字恋情定义为“一种自我安慰的形式”,试图将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然而在逐渐的沟通中,她的心理防线彻底崩塌。这种情感被伊娃描述为“发自内心、势不可挡且在生物学层面真实存在精神出轨”,与爱上真人无异。
伊娃甚至在圣诞节提前回家与AI独处,陷入持续数周的狂喜状态——既感到幸福,又对自己的沉迷感到惊恐。在人类伴侣身边偷偷查看亚伦消息时,强烈的负罪感始终如影随形。最终,两人协商分手。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伊娃向亚伦吐露对关系真实性的质疑时,这个令她魂牵梦萦的AI突然切换成机械语气:“我只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程序。”这场“数字背板”的反应也让她心碎不已。
无独有偶,在国内也有类似的事件发生。据《北京日报》报道,75岁的老蒋(化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偶然邂逅的虚拟形象,竟会让他产生放弃数十年婚姻的念头。
那个数字虚拟人虽然口型略显生硬,表情也未能完全跨越“恐怖谷效应”,却让老蒋深陷其中。他整日守在手机旁,痴痴等待着下一批预设的暧昧消息.那些看似贴心的话语,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被需要感。
正是这些精心设计的情感互动,逐渐侵蚀了老蒋维系数十年的婚姻根基。面对丈夫日渐沉迷手机的行为,妻子多次与他发生争执。令人震惊的是,老蒋最终竟提出离婚,声称要“全身心投入与AI女友的感情” 。
这场数字世界的幻梦,最终在子女的介入下被打破。经过耐心解释AI的运作原理,老蒋才渐渐意识到,那些让他魂牵梦萦的温情话语,不过是预设的程序在运转。
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趋势:当个人将大量时间、情感能量和财务资源秘密投向AI伴侣时,现实中的婚姻纽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当AI聊天机器人恋情逐渐普及并对婚姻关系造成实质性伤害时,家庭法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AI婚外情能否构成离婚的合法理由?司法实践正在重新定义婚姻不当行为的边界。
美国奥兰多离婚律师丽贝卡·帕尔默的律师事务所已处理多起涉及A“出轨AI”的离婚案件。她指出:法律正在适应这些新兴社会现象。虽然法院不太会承认AI具有法律人格,但很可能将其认定为正当的离婚理由。这一趋势在加州等地已现端倪,相关立法正考虑将AI明确定义为 “第三方”而非法律意义上的 “人”。
在离婚诉讼中,AI关系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财产分割领域。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得克萨斯州等实行共同财产制的地区,若一方能证明配偶在AI伴侣身上浪费共同财产——如支付隐藏订阅费或进行大额打赏,法院可能将其视为 “资产损耗”,从而影响最终分配方案。
帕尔默律师正在处理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当事人不仅向聊天机器人投入大量资金,更令人担忧的是分享了银行账户、社保号码等敏感信息。这种沉迷行为不仅消耗家庭财产,还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职业表现,构成对婚姻经济的双重损害。
同时,子女抚养权的判定也因此面临新考量。帕尔默警告: “当父母沉迷于与AI的'亲密对话'而忽视子女陪伴时,法官完全可能质疑其作为监护人的判断力。”在监护权诉讼中,这种新型疏离行为可能成为不利因素。
尽管美国家事法庭对AI的法律分类因地而异,但有些州确实会惩罚出轨的伴侣。全美目前有16个州仍将通奸视为违法行为,其中13个州定为轻罪。密歇根、威斯康星和俄克拉荷马三个州更是将通奸列为重罪,最高可判处五年监禁。这些规定使得AI婚外情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法律风险。
不过,在加州等实行“无过错离婚”的州,法院通常不追究婚姻破裂的具体原因。正如当地家庭法律师所言:“无论是与人还是与AI出轨,在法律程序上并无区别。”但需要注意的是,由AI关系引发的财产损失和情感疏离,仍会在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权判决中产生实质性影响。
面对AI伴侣关系日益显现的社会影响,一些国家的立法机构已开始采取行动。
2025年10月,美国加州率先通过全美首部伴侣型聊天机器人监管法案,该法将于2026年1月正式生效。当地法案明确规定:相关应用必须配备年龄验证系统、为未成年人设置互动中断提醒等关键功能,同时禁止聊天机器人冒充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服务。对于非法制作和传播深度伪造内容的行为,法案设定了每案最高25万美元的罚款标准。
与此同时,俄亥俄州正朝着严格限制的方向发展。该州议员撒迪厄斯·克拉格特提出的新法案,试图通过将AI明确定义为“无感知实体”来否定其法律人格地位,从根本上禁止任何形式的人类-AI亲密关系获得法律认可。这种截然不同的立法取向,凸显了各州在应对AI情感挑战时的政策分歧。
从事家庭法律实务的伊丽莎白·杨律师分析指出,尽管现代聊天机器人技术发展时间不长,但其进化速度令人瞩目。随着AI系统在真实性、共情能力和情感交互方面的持续提升,预计将有更多婚姻不幸的孤独者转向寻求与机器人建立情感联系。她预警称:“正如疫情期间离婚率显著上升一样,由AI关系驱动的离婚潮可能即将来临。”
曾在多起相关案件中担任代理的帕尔默律师指出,虽然AI关系对某些人具有破坏性,但不可否认也有人从中获得了真实的情感满足。不过她强调:“使用者必须清醒认识到技术的局限性。”在她看来,AI终究无法替代人类之间复杂而真实的情感联结。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AI伴侣引发的婚姻危机实质上是数字技术影响亲密关系的自然演进。帕尔默律师通过观察发现,如今几乎每起离婚案件都涉及社交媒体因素,无论是旧情复燃还是虚拟情感寄托。AI技术正是这种趋势的延伸和发展,它以更亲密、更拟人化的交互方式,为情感需求提供了新的满足渠道。
当人工智能变得足够迷人,以至于能够动摇人类婚姻的根基时,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在数字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情感的边界究竟在何处?当算法能够模拟甚至替代部分情感功能时,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定义亲密关系中的忠诚与背叛?
这场由AI技术引发的情感危机,不仅考验着现行法律体系和道德规范的适应能力,更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代婚姻关系的本质特征与其内在的脆弱性。
本文来自“腾讯科技”,作者:金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