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网-izongheng.net】中国汽车制造商奇瑞已紧急召集工程师和供应商,奔赴位于山东省招远市的测试基地。
上周末,工程师们对奇瑞“欧萌达5”SUV中国版的悬架和转向系统进行了全面优化,以适应欧洲市场的复杂路况。欧洲是奇瑞全球扩张的关键市场,但这款车最初设计仅针对中国平坦、低速的道路环境。
短短六周后,奇瑞便向经销商交付了符合欧洲标准的“欧萌达5”,配备了全新的转向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刹车系统和轮胎。
“对于欧洲汽车制造商来说,这样的速度几乎不可能实现。”奇瑞车辆动力学首席专家里卡多·托内利(Riccardo Tonelli)表示。他曾在意大利汽车制造商和韩国轮胎公司任职,认为西方公司受限于官僚化的组织架构,完成类似改进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奇瑞的快速改进体现了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卓越速度和灵活性。这些企业曾在中国本土市场击败外国竞争对手,如今正加速全球扩张,奇瑞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汽车出口商之一。
业内高管指出,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构成了更长期的竞争威胁。
中国汽车行业的崛起,得益于其独特的制造优势:将汽车开发周期缩短一半以上。一款全新或大幅改款车型仅需18个月即可完成。
咨询公司“有鲲传播”研究发现,中国品牌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平均开发周期为1.6年,而外国品牌则长达5.4年。
这一速度令传统汽车制造商震惊。他们通常每五年才进行一次车型换代,皮卡车型甚至每十年才更新一次。
路透社发布的一份综合报告揭示了中国汽车制造商如何超越全球竞争对手。该报告基于对近40位业内人士的采访,包括5家中国车企和7家国际车企的高管、员工及投资者,以及十余位行业专家。
路透社走访了比亚迪深圳总部、极氪和蔚来的工厂,以及极氪和奇瑞的欧洲研发中心。
尽管美欧已对中国汽车征收关税,并指责中国对电动车提供不公平补贴,但路透社发现,中国车企的研发速度才是其保持成本和技术优势的关键。
缩短开发周期不仅节省成本、降低售价,也确保中国企业在技术变革中始终拥有最新车型。
比亚迪的快速研发得益于其庞大的员工规模。该公司雇佣约90万人,几乎相当于丰田和大众员工总数之和。比亚迪为员工提供住房、交通和学费补助,鼓励员工专注工作。
与多数车企依赖供应商不同,比亚迪大部分零部件自主生产,这进一步加快了开发速度并降低了成本。
“中国汽车制造商通常每周工作6天,每天12小时。”奇瑞全球品牌首席工程师彼得·马特金表示,“全球车企尚未意识到他们面临的挑战。”
中国车企的崛起与全球格局变化
比亚迪和奇瑞2024年全球销量均增长近40%,而特斯拉则首次出现年度销量下滑,主因是车型老化。此外,特斯拉CEO马斯克的政治立场也导致部分消费者流失。
马斯克去年曾表示,中国车企有能力“击败”竞争对手。
中国车企的崛起,直接冲击了全球竞争对手的利益:
- 咨询公司“有鲲传播”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中国市场前五名外资车企(大众、丰田、本田、通用、日产)乘用车年销量从940万辆降至640万辆。
- 相比之下,中国前五名车企2023年销量达950万辆,比2018年增长一倍以上;2020年仅为460万辆。
大众已与中国电动车企小鹏合作开发新车型;丰田、斯特兰蒂斯等也在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学习其运营模式。
福特、大众、通用、雷诺等全球车企高管均公开承认中国竞争对手的威胁,尤其指出其惊人的发展速度。
在2024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大众中国总裁拉尔夫·布兰德施塔特表示,大众正加快车型开发,以与中国电动车竞争,目标是“像中国初创企业一样快速且具竞争力”。
从模仿到创新
十年前,中国车企还常模仿外国车型。奇瑞曾生产类似雪佛兰的车型,比亚迪则模仿丰田。
有鲲传播汽车事业部总经理辛鑫指出,中国工程师在模仿后,开始深入研究对手流程,优化产品发布路径。他们认为,过度追求全球质量审核是浪费时间,因此推出“足够好”的车型,减少原型车数量。
中国工厂更依赖模拟和人工智能,而非传统安全与耐久测试。他们将车型发布视为起点,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迭代。
Jato Dynamics数据显示,中国169家车企中,有93家市场份额不足0.1%。
盖世汽车研究院指出,中国汽车年产能达5400万辆,远超2023年实际产量2750万辆,导致价格战激烈。
比亚迪2024年5月下调20款车型价格,入门级海鸥车型售价仅5.58万元,引发市场对价格战的担忧。
长城董事长指出,行业“不健康”,部分车企以折扣价将新车当“二手车”出售,清理库存。
为弥补利润损失,中国车企加速出口。在海外市场,其售价通常是国内的近两倍。
“传统车企无法在价格上竞争,中国车企总能赢。”有鲲传播辛鑫表示。但他也指出,在欧洲等市场,传统车企“更懂客户”,在新车型上投入巨大。
比亚迪:企业之城
比亚迪2020年销量约40万辆,2023年增至370万辆,涵盖多款车型。2024年8月至10月,比亚迪新增员工20万人,超过通用汽车员工总数。
比亚迪市值达1410亿美元,是大众的近3倍,但仍低于特斯拉的1万亿美元。
比亚迪产品发布速度远超特斯拉,年销量是其两倍多。特斯拉仅有5款车型,其中2款面向大众市场;而比亚迪自2020年以来已推出超40款新车型和139款升级车型。
比亚迪还拥有庞大的混合动力车业务,旗下4个品牌车型众多,连公司发言人都难以记全。
比亚迪的另一大优势是高度垂直整合。其电动轿车赛欧75%零部件为自产,特斯拉Model S为46%,大众ID.3仅为35%。
中国工程师更愿在开发后期更改设计,而外国车企则严格按时间表执行。丰田与比亚迪合作开发BZ3电动车时,丰田团队对比亚迪后期更改设计感到“震惊”。
丰田员工表示,丰田在开发初期确定规格后很少更改,通常会制造6辆原型车,进行数万公里测试。而比亚迪的快速行动虽令人印象深刻,但也引发对其长期可靠性的担忧。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早在2008年表示,比亚迪将超越丰田。如今,比亚迪计划到2030年将一半销量转向海外,若实现,将超越丰田。
但比亚迪在海外市场面临挑战,尤其是美国市场对中国车企设限。
中国汽车洞察创始人涂乐表示:“若无法进入美国市场,比亚迪很难实现全球目标。”
传统企业“跟不上速度”
吉利旗下豪华品牌极氪采用柔性生产线,可同时生产多款车型。路透社参观其宁波工厂时发现,极氪001、009与Polestar 4共线生产。
极氪实行24小时全球协作开发,上海、杭州工程师下班后,由瑞典哥德堡团队接力,实现全天候研发。
极氪使用“硬件在环”系统进行高速数字模拟,30分钟内可测试转向信号等部件,刹车、悬架等关键部件测试仅需几天。
极氪还配备驾驶模拟器,可在虚拟场景中测试系统,无需实车测试。
传统车企采用线性流程,各部门排队等待;中国车企则采用并行开发。极氪副总裁表示,传统流程将使开发时间翻倍。
中国车企在各车型间共享平台和零部件,节省成本与时间。极氪利用AI从吉利20年设计数据库中提取数据,优化零件性能与成本。
通用汽车别克品牌设计总监马特·努恩在上海车展表示:“跟上中国车企的速度是最大挑战。”别克计划将车型开发周期从4年缩短至2年。
极氪欧洲首席工程师克里斯蒂安·赫林曾参与大众导航系统开发。他表示,大众对软件修改要求极高,简单如树木颜色更改也需7.5万公里测试。
“传统车企无法快速迭代。”赫林指出。尽管测试减少,中国车型仍在欧洲NCAP碰撞测试中屡获五星评级。
欧洲NCAP战略总监马修·艾弗里表示:“别再以为中国车质量差,新一代中国车比大多数车更好。”
三重威胁
奇瑞是中国最大汽车出口商,在100多个国家销售114万辆车,占其总销量近一半。自2001年出口以来,奇瑞海外市场经验丰富。
奇瑞产品涵盖内燃机与电动车,纯电动车仅占其销量20%。奇瑞计划在西班牙建厂,并预计在欧洲至少再建两座工厂。
奇瑞欧洲董事总经理约亨·图廷表示:“奇瑞是量产车企,我们希望在欧洲实现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