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大师雷军和他的小米帝国,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在雷军2025年度演讲的直播评论区,负面评论刷屏,将这场备受期待的活动变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曾几何时,雷军是众人敬仰的“营销之神”,小米则是业界争相研究的现象级企业。
然而时过境迁,小米口碑急速下滑,雷军也从商业大佬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大忽悠”。这场转变背后,是小米商业模式与当前市场环境的深刻冲突。
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场蝴蝶效应发酵至今,已经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小米业务扩张导致三线作战,从而引发围剿效应
小米的战线拉得太长了。 今日的小米已非单纯的手机公司,而是同时闯入三个万亿市场的科技巨鳄。
根据小米最新财报,2025年第二季度总营收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小米的业务结构已从三年前的“手机+AIoT”双轮驱动,演变为如今的“手机+AIoT+汽车”三足鼎立。
三线作战意味着树敌更多。 在智能手机市场,小米要面对苹果、华为的高端挤压,同时承受荣耀、OV在中低端的围堵。
在智能家电领域,需要从美的、格力、海尔等传统巨头手中抢份额。在汽车行业,更是要与特斯拉、比亚迪及一众新势力正面交锋。
小米空调半年540万台的出货量,已经让传统家电企业感到窒息,这不仅让小米在空调市场站稳了第四的位置,并且直逼前三。
小米冰箱出货量超79万台,同比增长超25%;洗衣机出货量超60万台,同比增长超45%——这些数字背后,是传统家电企业实实在在流失的市场份额。
在汽车行业,小米更是“拆房子”式入侵。小米汽车上来就瞄准20万以上的市场,毛利率高达26%多,对比A股头部十几家汽车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才11%,小米直接在利润最丰厚的细分市场给所有玩家来了个“双倍暴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巨头利益受损,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势必会报团取暖一致对外,而小米首当其冲,再加上媒体推波助澜,只要有一丁点问题就会被无限放大,这让小米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过度的营销以及夸大其词的宣传,已经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及反感,加上产品问题频发,营销与体验落差巨大,口碑崩坏。
小米汽车一系列问题彻底暴露了公司的信任危机。
2025年5月,小米高端车型SU7 Ultra的4.2万元选装件“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曝实为“装饰件”,与宣传严重不符,甚至被爆出某些车型竟然使用“消费级芯片”。
官方曾声称该部件“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设计”“实现空气导流与轮毂散热”,但车主实测发现其内部无导流结构,甚至用鼓风机测试时纸巾纹丝不动。
更令用户不满的是,车辆宣传的1548匹马力被系统更新锁定,需完成赛道挑战才能解锁,默认仅提供900匹马力。
数百名车主组建维权群发起集体诉讼,要求“退一赔三”,但小米仅提出“赠送2万积分(约2000元)”或“改配铝制前舱盖”的补偿方案,被指“敷衍消费者”。
2025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显示,小米召回2024年2月至2025年8月生产的11.7万辆SU7标准版,召回类型为“I(调查影响)”,意味着此次召回并非企业主动发起,而是因监管部门调查发现安全缺陷强制要求。
缺陷具体表现为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识别、预警不足,可能增加碰撞风险。更离谱的是,小米竟然提出要放弃传统的液压刹车系统,改用电磁制动系统,这种为了节能增效无视生命安全的操作,实在令人费解。
大字宣传,小字免责,堪称现实版“海参炒饭”。
“逆光之王”是产品目标、最高时速350km每小时为“设计目标”、“超强钢”是材质项目名称、“零白加速2.98秒”是不含起步时间的,“续航770km”写的明明白白,结果是广告创意,与续航数据无对应关系…这些搞文字游戏的诱导宣传,已经让消费者深恶痛绝,并一次次透支消费者的信任,并让消费者重新定义了中文。
这种是把小聪明用在了宣传上,用大字放大效果,用小字规避责任,毕竟做ppt比做产品容易,玩文字比搞创新轻松,突出卖点制造噱头,确实很快速吸引注意捕获流量,但这样做却撕开了信任裂痕,终有一天会造成口碑反噬。
从小的说这是欺骗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从大了说会让这个行业陷入比套路的恶性循环,最后买单的只有消费者,真正留住消费者的从来不是宣传海报上的天花乱坠,而是经得起检验的真实体验。
雷军苦情戏与时代情绪脱节,消费者已经反感甚至厌恶
雷军的演讲套路已经失效。 熟悉雷军演讲的人都知道他演讲的固定模式,也可以称为三板斧,一上来先回忆奋斗史,再向消费者诉说当下难引起同情心,最后展望未来梦想画大饼。
前几年这招确实特别管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大家爱听励志故事,觉得跟着雷军这样的老板,小米的产品肯定差不了。
如今,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公众心态已发生根本转变,这种话术听多了是会烦的。
当雷军说“55岁正是闯的年纪”时,屏幕前的中年人正为“35岁危机”发愁;当他说“供两个孩子(造车造芯)压力大”时,普通用户正为小米提车难的问题犯难。
资本市场的反应最为直接。雷军演讲结束后第二天,小米股价就开始大跌,连着跌了四天。
演讲结束当天下午,小米股价直线跳水,短短两小时蒸发几百亿市值。有股民在股吧吐槽:“我想知道玄戒芯片啥时候大规模装车,SU7产能能不能跟上,结果全程听他讲自己多不容易,这钱谁愿意投?”
小米的沟通方式与新时代消费者严重脱节。 小米长期以来专注于年轻用户影响力打造,主要依靠雷军与用户的直接沟通。
然而,过去五年经济环境变化巨大,传统米粉群体面临资产负债表压力,职场压力和就业压力挤压年轻人向上空间,短视频时代带来了新的青年人话语权崛起,说白了年轻人已经没有那么好忽悠了,当神话的伪装被撕下,虚伪终会被淹没在时代的潮流里。
小米企业本身还处于互联网制造思维,无法适配现有的生产环境。
小米本质上是用互联网思维在做制造业。 在手机行业,这种模式或许可行,毕竟几千块的东西,寿命也就用个一两年,大家不会太计较。
但汽车太不一样了,这是一个消费者一辈子仅次于买房的大件,几十万的价格,而且这个产品是性命攸关的,极度在乎安全的一个大件消费。
企业如果宣传上花活整太多,后面兑现不了,偏差太大,就容易引发信任危机,一处夸大,容易让消费者处处怀疑。
小米习惯的“快速迭代”模式,与汽车用户追求的“一次成型”完美体验产生矛盾。 当车主发现车辆需每月接收系统更新时,有人调侃“买的是车还是智能手机”。
这种思维冲突在安全问题上尤为明显。尽管SU7获得C-NCAP五星认证,但实验室碰撞测试与97km/h实撞能量相差2倍。
安徽铜陵事故中,车门疑似因线束断裂无法解锁、电池包热失控起火,揭示行业通病:标准测试无法覆盖极端场景,安全设计存在“纸上谈兵”的漏洞。
这种避重就轻、“大字宣传小字免责”的虚假宣传,已经透支了消费者一次又一次的信任,消费者把你当朋友,你却把消费者当傻子,大众咽不下的是这口气,这代年轻人是嫉恶如仇的,这也是现在小米风评如此差的原因。
小米腹背受敌,遭受流量反噬与行业双重标准打击
小米作为跨界者,承受着更为苛刻的评判标准。 2025年4月,安徽铜陵高速上一起SU7事故导致车主不幸身亡。有观点认为,新闻报道中特意强调“小米车主”的身份并不妥当,质疑为何其他交通事故不点出品牌,似乎暗示事故原因与车企有关。
这种舆论对小米的严苛程度,与其他品牌形成鲜明对比。华为的高阶智驾系统在初期也是时有误判,但公众却对民族品牌展现出惊人包容。
而小米智驾系统因3月底一起NOA智能辅助驾驶事故卷入舆论漩涡,主动降级为“辅助驾驶”。
流量经济放大了小米的危机。 小米SU7 Ultra车主维权视频在抖音单条播放量破亿,而小米付出了全部真诚拿出的长达23页的技术说明文档阅读量还凑不出一个10万+。
在怀疑主义时代,人格IP是穿透质疑的终极武器。但当这个IP出现瑕疵,反噬也会更加猛烈。
从商业角度看,小米当前的困境是其从一个挑战者转变为行业巨头过程中的必然阵痛。
当年小米依靠“性价比”和“为发烧而生”的品牌理念,成功在手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但当业务范围扩展到汽车、家电等领域,面对的消费者从注重参数的科技爱好者变为更看重安全、可靠性的普通家庭用户时,小米那套曾经成功的打法不再所向披靡。
对雷军和小米而言,当务之急是认清企业生命周期已经进入新阶段——从追求速度的野蛮生长,转向注重质量与责任的可持续发展。
毕竟,在商业世界中,讲故事可能让你跑得快,但只有过硬的产品和诚信的经营才能让你走得远。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