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狂涨86%的泡沫?八马茶业上市即遇考:业绩滑坡、加盟商流失


来源:纵横网 浏览量(2614) 2025-11-03 15:27:42

10月28日,八马茶业在港交所的挂牌上市,为其长达13年的IPO长跑画上了句点。首日股价狂涨86.70%、香港公开发售2680倍超额认购的亮眼数据,看似谱写了资本狂欢的序曲,但光鲜表象下,业绩增长停滞、加盟商流失、盈利效率下滑等多重隐忧已悄然蔓延,这场资本盛宴的可持续性正遭受严峻拷问。

作为一家宣称"中国高端茶领导者"的家族企业,八马茶业的上市之路充满坎坷。从2012年首次冲击A股失利,到新三板短暂挂牌后摘牌,再到两度撤回深交所上市申请,最终转道港股才得以圆梦。此番上市让创始人家族身家暴涨超18亿元,"亲家"七匹狼家族通过突击入股也赚得盆满钵满,但资本市场的热捧并未改变公司基本面的疲软态势。招股书显示,公司核心的茶叶产品收入占比虽持续攀升至90.2%,但增长动能已近乎枯竭。2024年营收增速骤降至0.99%,净利润增速也从2023年的23.92%滑落至8.99%,而2025年上半年更是出现营收同比降4.2%、净利润同比跌17.8%的双降局面,业绩颓势已然成型。

支撑业绩增长的营销投入正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怪圈。为打破茶叶市场"有品类无品牌"的格局,八马茶业过去三年半在广告及宣传上累计砸下8.75亿元,这一数字远超同期部分中小茶企的营收总额。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对广告宣传的依赖度不断加深,其在销售及营销开支中的占比从2022年的33.9%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1.6%,营销费用率长期维持在30%以上的高位。然而巨额投入并未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即便在高端茶叶市场位列第一,其市场份额也仅为1.7%,前五大参与者总份额不足6%的行业格局,凸显了品牌护城河的脆弱。

产品端的价格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剧了盈利困境。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茶叶产品每公斤平均售价从694元跌至657元,线下直营门店会员年均消费额也从2860.4元降至2469.6元,双重下滑折射出消费者购买力减弱与品牌溢价能力的退化。与此同时,高达4.44亿元的存货账面值和168天的周转天数,不仅占用了大量营运资金,更暗藏着存货跌价的潜在风险,给本就承压的业绩雪上加霜。

加盟模式作为八马茶业的核心渠道支撑,正从增长引擎沦为风险策源地。截至2025年10月,加盟店在3716家线下门店中占比高达93.7%,相关收入贡献长期维持在50%左右,公司在招股书中也坦言加盟商经营状况对业绩至关重要。但现实是,加盟商数量增长已陷入停滞,2024年净增仅50名,较2023年的169名大幅缩水,2025年上半年更是净减少24名。加盟门店扩张同样乏力,2024年净增201家的规模不足前一年的一半。更严重的是,公司已与前加盟商对簿公堂,被索赔405.92万元,暴露了加盟管理体系的漏洞与合作关系的紧张。

资本市场的狂热与基本面的疲软形成尖锐反差。尽管上市首日股价冲高至93.35港元,但这一估值更多是受益于蜜雪冰城上市后内地茶饮品牌在港股的估值溢价,而非公司自身盈利能力的支撑。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的警示并非危言耸听:若门店增速持续放缓或同店增长下滑,估值回调将不可避免。当前公司50%左右的加盟收入占比,意味着加盟商的流失或经营不善将直接冲击业绩根基,而业绩颓势与渠道风险的叠加,可能成为刺破股价泡沫的关键因素。

对于八马茶业而言,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考验的开始。家族控股近50%的股权结构,虽然保证了控制权稳定,但也可能影响公司治理的专业性。面对业绩增长瓶颈,单纯依赖广告投放难以持续,如何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是突破盈利困境的关键。而在加盟模式方面,如何改善加盟商管理、提升单店盈利能力、遏制流失趋势,更是关乎企业生存的核心命题。

股价的短期暴涨终究难掩经营层面的深层矛盾,资本的热情也不可能长期脱离基本面支撑。八马茶业若不能尽快破解业绩增长停滞、加盟体系松动、盈利效率下滑等难题,这场看似风光的上市之旅,或许终将沦为一场转瞬即逝的资本泡沫。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茶叶市场,唯有夯实经营根基、修复增长动能,才能真正实现从"上市圆梦"到"持续盈利"的跨越,否则终将被资本市场和消费者双重抛弃。







THE END

版权声明:未经纵横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文章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撤下相关作品。
风险提示:纵横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