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生物解锁水稻高产密码


来源:纵横网 浏览量(2250) 2025-10-24 16:48:55

“今年我们在育苗时基质中添加了木霉菌,每亩水稻田成本仅多花了3元。水稻植株茎秆格外粗壮,预计亩产750公斤左右,比旁边老百姓育苗时没用木霉菌的至少增产7~8%。”金秋十月,在南京市浦口区汤泉农场2000亩示范田中,汤泉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书记樊丛丛望着这片丰收在望的稻田说,按每公斤稻谷3元计算,每亩净增收益能到150元,2000亩水稻田仅就育苗基质添加木霉菌这项技术就多赚了30万元。

土壤微生物解锁水稻高产密码_https://www.izongheng.net_快讯_第1张

施用哈茨木霉菌的水稻根系发达,团队专家用力将带着泥土的水稻拔出地面。南京农大供图

示范田水稻在基质育苗时全部使用了促根型哈茨木霉菌剂。汤泉农场里,哈茨木霉菌剂的研发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有机肥和土壤微生物研究团队负责人沈其荣正带着团队仔细查看水稻长势。

2023年开始,沈其荣团队就在浦口区的兰花塘、汤泉农场、马涛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示范田开展哈茨木霉菌大田示范试验。作为精心筛选的功能菌株,木霉菌NJAU4742可谓“身怀绝技”,不仅生物量大、根表定殖能力强,更拥有丰富多样且含量高的次生代谢产物。

田间较量:木霉菌让水稻“破纪录”

在马涛种植专业合作社,放眼望去,稻田如棋盘般整齐铺展,道路两边施用哈茨木霉菌剂的田块与未施用的田块对比非常显著。

“施用哈茨木霉菌的土壤耕层厚、根系十分发达。”该团队成员刘红军下田取样时,为拔起一株水稻,几乎用尽了全身力气,他双手紧握稻秆,身体后仰,一番较劲后,才将带着一大坨盘根错节泥土的稻株“请”出地面。

土壤微生物解锁水稻高产密码_https://www.izongheng.net_快讯_第2张

哈茨木霉菌剂促进水稻根系生长,随机拔出的根系带土数量比对照多2倍以上。南京农大供图

“根系发达是作物健壮生长的基础,看这两组田块,未施木霉菌的稻株平均有效穗数为15~18个/穴,而施木霉菌的稻株普遍能达到25~26个/穴。这块田预计产量会很高,届时我们会来实际测产。”沈其荣介绍。

兰花塘农场稻田整体金黄、长势良好,一片丰收景象。然而几个月前,周围农户都觉得这片田今年没戏了。

南京百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李云忠介绍,这片田种的是宁香粳9号,因当时插秧前水泵故障,6月25日方才移栽。当时很多农民在地里说,这个时候再栽秧,恐怕收不到什么产量了。但喷施木霉菌后,仅三个半月生长期,现在看来亩产仍可突破600公斤。”

“农二代”、浦口兰花塘社区种粮大户邵立昌告诉记者,2023年开始施用木霉菌,除增产外,使用木霉菌剂的水稻在出米率和食味值等方面也表现优异。

“去年刚过完年,我就拿了个‘特等奖’!”邵立昌说的特等奖正是脚下的这片由“菌医生”加持的示范田,稻米的食味值达到了89,“这对我来说,真是破纪录了!”

有理有用:从实验室到田间的“菌”功之路

这项技术的诞生,背后是近20年的潜心钻研。

据了解,自2007年开始,沈其荣便带领团队潜心攻关。他们筛选到兼具促进生长和生物防治功能的木霉菌株NJAU4742,建立了丝状真菌新功能基因挖掘平台。

依靠这个平台,他们揭示了木霉菌根际定殖、促生、生防、耐酸、碳利用、产孢,以及与芽孢杆菌和植物根系互作等机制。

他们的研究没有停留在实验室,而是利用木霉菌耐酸特征和来源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废弃动植物蛋白酸解氨基酸,创新地建立了木霉固体菌种大规模、低成本发酵技术工艺。

土壤微生物解锁水稻高产密码_https://www.izongheng.net_快讯_第3张

沈其荣(左一)在南京市浦口区汤泉农场示范田现场考察。南京农大供图

他们进一步攻克了影响木霉菌株NJAU4742固体产孢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出多款可产业化的木霉生物制剂与生物肥料产品,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进口价的1/3。

在安徽省长丰县朱巷镇两圩村家庭农场的示范田里,种植大户姚文玉也施用了该团队研发的木霉菌剂。他说:“木霉菌不仅让根系更健壮,还延长了水稻的灌浆期。稻谷饱满度明显提升,煮出的米饭也软糯香甜。”

目前,团队正在全国多个生态区域开展示范推广,除了从原先的经济作物转向大田作物外,还针对盐碱地、酸性土等多种类型的土壤进行试验示范。

“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根系生长,是提升作物高产、优质、口感的关键,而木霉菌联合有机物料还田就能帮助广大农民实现这个目标。”这或许就是沈其荣常挂嘴边的“有理有用”的科研成果。







THE END

版权声明:未经纵横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文章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撤下相关作品。
风险提示:纵横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