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游戏》解码:当婚恋成为一场“价值变现”实验


来源:纵横网 浏览量(1688) 2025-11-28 09:00:27

《恋爱游戏》解码:当婚恋成为一场“价值变现”实验_https://www.izongheng.net_快讯_第1张

“世界上惟有爱情,是不能靠努力实现的。”退休学者梁永安的感慨,道出了多数人对情感的理想化想象。但导演冯都的镜头,却将观众拉入一个平行现实——在重庆一处恋爱训练营里,爱情不仅被认为可以靠努力获得,甚至必须通过技巧与包装才能争取。

纪录片《恋爱游戏》跟踪记录了三位农村进城务工人员:24岁、27岁、36岁,学历不高、收入有限、样貌普通,在当代中国婚恋市场中处于绝对边缘位置。他们是3000万性别比例失衡背后更庞大隐性群体的缩影。训练营教练郝,已服务过3000余名类似学员。他毫不掩饰这套体系的底层逻辑:择偶是“价值交换”,爱情是可被量化的“技术活”。

影片揭示了当代婚恋选择的真实运作机制。自1962年“过滤理论”提出至今,工作、收入、学历、家庭背景等“硬指标”始终是首要筛选器。近三年流行的“985相亲局”,不过是这一模型的线上化呈现。底层男性往往在第一轮即被淘汰。教练郝的策略,是帮助学员在不可改变的阶层标签上,尽可能增加“被看见”的概率——理发、换装、在高尔夫球场或书店大堂摆拍,将“会做家常菜”改为“热爱美食”,甚至在房产栏填写“老家有房”。

37岁的学员曾质疑这是在“骗人”,27岁的学员则认为这与女性使用美颜滤镜无异。这种分歧指向核心问题:当平台算法将人的价值拆解为身高、收入、房产等可数据化标签,当“被选择”成为获得见面机会的唯一路径,自我包装究竟是策略还是欺骗?教练郝深谙此道:婚恋APP放大了竞争性,将情感关系彻底市场化和商品化,不加持“滤镜”等于主动选择隐身。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镜头转向教练郝本人的婚姻。他与同为恋爱教练的妻子雯通过相亲软件相识,但日常相处中,那些娴熟的“话术”成了妻子口中的“油腻”。雯坦言,她欣赏的是郝的诚实与顾家,而最不满的恰是他的固执与缺乏倾听——技巧无法替代真实的情感联结。

这恰是纪录片的深层追问:当婚恋市场以效率与匹配度为最高准则,当“被爱价值”被简化为可优化的参数,个体如何应对结构性困境?影片后半段,超过1000万女性沉迷于“除了是假的,一切都很完美”的虚拟恋爱游戏,她们同样是在现实筛选机制中被边缘化的“剩女”。技术制造的幻象,成为两性共同的情感避难所。

然而,这种“自救”难以触及根本。三名学员最终无人成功脱单。37岁者调侃“只能去俄罗斯找老婆”,24岁者感叹“穷人的生活就是工作、睡觉、谈恋爱没时间”。这不仅是个人困境,更是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性差异与人口政策交织的产物。

如社会学者伊娃·伊卢兹所言,这是“情感资本主义”——当市场逻辑主导人类最私密的情感领域,真爱成为真正的奢侈品。纪录片无法提供答案,却精准呈现症状:在理想叙事中,爱情是生命与生命的深度关系;在现实操作中,它越来越像一场资源匹配的筛选游戏。当3亿单身人口成为时代特征,底层男性的择偶困境,何尝不是全社会面临的情感危机?

 







THE END

版权声明:未经纵横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文章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撤下相关作品。
风险提示:纵横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