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看到衡水中学上了热搜。原因是衡水中学的清北人数大幅下降。
衡水中学,以前是家长花大价钱把孩子往里送,感觉只要进了衡水中学,至少211是有很大希望,甚至还能冲击清华北大。
而衡水中学的管理也是出了名的严格。
采用非常高压,非常制度化,极度重视效率和结果的管理模式。
学生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晨跑早读,一直到晚上,每一分钟都控制得很严格。
学生的行为几乎“量化管理”:成绩、纪律、卫生、德行等都被打分。
学生的每一个行为都被监控。甚至不允许看表、发呆、翘腿、擦眼镜等。
衡水中学还强调集体主义,集体跑操步调一致,军事化管理,把学生的个性磨灭,训练成答题机器。
这样对学生的精神,心理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整个青春期这样度过,就为了高考。真的值得吗?
以前提出这个问题,很多人觉得只要高考考得好,一切都是值得的。
毕竟衡水中学每年的升学率在那里摆着,清华北大人数也很多。甚至能占到河北清北人数的80%,
![]()
在以升学率为导向的环境中,衡水模式被复制到大江南北。复制到其他地方,也似乎取得了成功,升学率上去了,就说明成功了。
我们四川人就喜欢把孩子送到绵阳去。
教育产业化,让多少学校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近年来,衡水中学的清华北大的人数却出现断崖式下跌,从最高峰275人,下降到今年的45人,而整个河北今年一共录取281人。
原因是什么呢?
是衡水中学的教学质量下降了吗?不是。
主要是因为不许招外地生了。
整体录取的人数也大差不差,只是分散到河北其他地方了。
这就揭露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人只能筛选,不能培养。
对于学校来说,选择大于努力。
高考就是用来筛选人的。衡水中学提前就选择了全省的聪明大脑。不用太努力就能出成绩。
以前衡水中学,通过掐尖的方式,把全省甚至全国的聪明孩子,都招到衡水中学。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有了这些好苗子,考上清华北大就很容易。
考上清北,又继续正反馈,让衡水中学名声更大,又能吸引更多尖子生。
而现在不许招外地生,这样的好苗子,就分散在各地,一样的能长出来。
而且,清华北大每年都有那么多名额,集中到一起卷,也是那么多人,不卷了也是那么多人。
所以像衡水中学那些高强度的卷学习,没意义。
不许招外地生,用衡水模式,大力培养资质平庸的本地孩子,效果就不明显了。再大力也出不了奇迹。
高考本来就是用来筛选人才的,衡水模式只不过把高考的筛选作用,提前了。
虽然不让招外地生了,但有家长看不到其中的因果,专门买房子都要去衡水中学读,还有长尾效应,所以衡水中学还是能有45个清北。
只不过看这个趋势,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不过这样也好,经历了20多年的实验班实验,发现这样卷毫无意义,还不如让学生们过得轻松一点。
我初中在乡镇中学,在初二结束的时候,城里的中学到乡镇里来掐尖,我们班前几名都被掐走了。
我因为初中成绩差,继续留在镇上读书,看着别人被重点高中提前录取,心里那个羡慕啊。
没办法,成绩不行,高中也只是去的城里差一点的高中。
但后来,我发现那些去了重点高中的同学,在高中成绩越来越差,高考反而还没我考得好。
因为我发现,我在一群成绩不好的人当中,只要稍微努力,就能拔尖,学习越来越有动力。
而那些去重点高中的同学,他们说:在高手如云的学校再怎么努力,也是垫底的,学习越来越没劲。
所以我历来就觉得像衡水中学这样掐尖的模式,是不好的。
你以为是学校的实力,其实就是幸存者偏差。
现在不许招外地生,打掉衡水中学的特权,让教育回归本初,这对外地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至少不用去那里煎熬几年。
来源 | 历史总在押韵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